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潘碧华老师是马来西亚籍第三代华人,祖籍广东肇庆高要,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马来亚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现任教于马大中文系,为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著有《马华文学的时代记忆》和散文集多本。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词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
潘老师首先列举了历届获得马华文学奖的作家,马华文学奖自1989年开始,每两年主办一次,至今已有12名获奖人,包括方北方、韦晕、姚拓、云里风、原上草、吴岸、年红、马仑、小黑、马汉、傅承得及李忆莙。由这些作家简单勾勒出了马华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写实传统。老一辈的马华作家多是从小移民到马来西亚,成长于战乱期间,家境贫困,未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们深受五四文学、抗战文学的影响,希冀通过文学改变社会,为弱小者打抱不平,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马来西亚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华人遭遇着国籍和文化身份的选择,是保持着对中国故土的依恋,还是投身于新国家的建设?是做一名中国人还是一名马来西亚公民?这一时期身份认同成为马华作家的一大主题,潘老师以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华人在身份归属上的辛酸历程。
其次,潘老师着重探讨、比较了马华作家吴岸和姚拓的创作,一个是沙捞越共产党,一个来自国民党军队,但是殊途同归,两人的作品超越了国别与民族的界限,体现了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他们全心全意投身于大众生活,感受他们的悲苦、抒发他们的希望和梦想。潘老师尤其提到姚拓的厌战小说,《最不能忘记的一张脸》、《双杨》、《四个结婚的故事》、《万里长城》等。她细致地解读了小说中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让在场师生唏嘘不已。最后,潘老师介绍了马华作品在大陆的出版情况及马华文学在台湾、香港及大陆的发展趋势,鼓励我们多关注马华文学。
苏晖教授在最后指出,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潘老师的讲座更能引发我们情感上的共鸣,带给我们一股暖流,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马来西亚的历史与当地华人的境遇。此外,马华文学涉及文化选择和文化认同,可以运用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解读。潘碧华老师精彩的讲座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对马华文学的写实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