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孙霄兵论沉郁词 呼吁复兴中华诗词优秀瑰宝
    (通讯员 彭志友)5月25日下午,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我校古代文学专业兼职教授、博导孙霄兵作了题为《论沉郁词》的讲座。他呼吁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古典诗词创作,新文学史应正面承认古典诗词的文学正统地位,以期推动、复兴中华诗词的优秀瑰宝,发扬民族传统精华。

      孙霄兵称,沉郁词概念的提出在今天看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使我们能够改变长期认为的豪放和婉约词坛二分的创作风格,应该是豪放、婉约、沉郁三分天下。“在今天,我们大家沉一点,郁一点,能够改变民族性格当中浮躁的气氛,形成特别深刻的民族文化。”
 
      通过征引详实的中外资料、例举大量的古今词作,孙霄兵分析指出,沉郁词具有深厚、顿挫、凄丽、悲苦、苍凉、忧愤、沉痛、绝望的八大艺术风格,并且具有相对固定的词牌和字声声调等格律特点。他播放了自己的配乐词《采桑子·春来不觉》,听了这首带有“沉郁味道”的原创词作之后,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表示“很受触动”,古代文学教研室余祖坤、林岩副教授等青年学者先后提问交流。

    林岩从长见识、开眼界、有收获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并问及孙霄兵教授对古典诗词创作的看法。孙霄兵在回答提问时称,应该大力提倡古典诗词创作,现当代文学史应该正面承认古典诗词的文学正统地位。

    鉴于古典诗词创作领域爱好者多、讲究格律者少的现状,孙霄兵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以及在格律方面的研究,推动、复兴中华诗词优秀瑰宝。他认为,刚刚所讲到的宁死不屈、奋战到底、即使在绝望的情况下也不投降等沉郁词的内容都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这些气节和传统在今天都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所谓国学,就是讲民族传统的精华,而不是懂一些皮毛的字句”,孙霄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