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著作座谈会”召开
    (通讯员 王树福)近日,文学院王齐洲教授和聂珍钊教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著作《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相继出版。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指示精神,618日下午,文学院主办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著作座谈会”。华中师大副校长蔡红生,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涂险峰教授、尚永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华中师大科研部曹青林部长和刘中兴副处长,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俄宪教授和罗良功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教授、周国林教授,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副院长苏晖教授和张岩泉教授、王齐洲教授、聂珍钊教授以及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胡亚敏院长主持。

作为文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苏晖教授在简单介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相关情况之后,指出王齐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和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这两本著作各有特色,同时也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反映出两位学者丰厚的学术积累,体现了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和打造学术精品的不懈努力;二是创新性强,在理论体系、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三是文风严谨,既注重学理分析和学术规范,又注重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四是两项成果均已经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苏晖副院长说,这两本著作是文学院科研的代表性成果,最近几年来,文学院注重科研质量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纵向课题的申报、成果的获奖、高质量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取得了佳绩。

校科研部曹兴林部长和社科处刘中兴副处长先后发言,祝贺文学院科研迈上新台阶,学术研究涌现标志性成果,并指出“成果文库”是目前国家层面表彰社科研究成果的唯一荣誉,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文学院王齐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和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成功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并顺利出版,是我校首次获得该项荣誉,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表明我校科研内涵式发展战略初显成效,而且扩大了我校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还就成果文库的申报与评审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介绍了学校的相关应对措施。

武汉大学文学院涂险峰和尚永亮教授、华中科大人文学院何锡章教授、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吴琦和周国林教授、外语学院李俄宪和罗良功教授、文学院张三夕、戴建业和高华平教授等专家,应邀发言,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文学院王齐洲和聂珍钊两位教授的成果同时入选成果文库,不仅是两位教授实至名归的荣誉,也充分彰显了文学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华师和文学院的学术地位。王齐洲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从文化主体、文化活动、文学话语、社会生活、学术思想和知识系统六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与文学观念的发生学关系,围绕中国文学观念早期发生的主体、动力、路径、机制展开,成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具体表现形态。该作有力拓展了文学观念研究的领域,研究方法新颖,视野开阔,例证翔实,理论思考达到相当的高度,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辐射效应。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具有很大的理论创新性,该作从基本理论和实践运用两个方面,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系统定义和深度剖析,不仅建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而且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践范例。该作对改变当下中西文学批评方法失衡的局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具有示范意义。

对院校领导的支持和专家学者的肯定,王齐洲和聂珍钊两位教授分别致以真诚感谢。二人扼要介绍自己的学术体验和研究历程,认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既要有高远的学术境界和明确的学术目标,又要有学术团队的团结与支持,表示将以“成果文库”为契机,再接再厉,取得更多成果。

副校长蔡红生做最后总结。他认为文学院召开此次座谈会非常有意义,他对聂珍钊教授和王齐洲教授成果入选文库表示热烈祝贺和真诚感谢,对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和钦佩。他表示,学校将积极努力为老师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学者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治学,出版更多标志性的高水平哲学社科研究成果。

    此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著作座谈会,不仅有力扩大了“成果文库”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对促进华师涌现高水平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