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4中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排行榜
名次 |
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星级 |
学科专业层次 |
学校名称 |
2014综合排名 |
办学类型 |
办学层次 |
1 |
中国语言文学 |
6星级 |
中国顶尖学科专业 |
北京大学 |
1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顶尖大学 |
2 |
中国语言文学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复旦大学 |
4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 |
中国语言文学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南京大学 |
8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 |
中国语言文学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北京师范大学 |
11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 |
中国语言文学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山东大学 |
16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 |
中国语言文学 |
5星级 |
中国一流学科专业 |
华中师范大学 |
36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清华大学 |
2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顶尖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武汉大学 |
5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浙江大学 |
6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中国人民大学 |
7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顶尖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吉林大学 |
9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中山大学 |
10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南开大学 |
15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华东师范大学 |
24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苏州大学 |
52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南京师范大学 |
54 |
区域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暨南大学 |
62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陕西师范大学 |
71 |
区域特色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中央民族大学 |
80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首都师范大学 |
86 |
区域特色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7 |
中国语言文学 |
4星级 |
中国高水平学科专业 |
上海师范大学 |
127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上海交通大学 |
3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华中科技大学 |
12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厦门大学 |
19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同济大学 |
22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北大学 |
37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兰州大学 |
38 |
中国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东北师范大学 |
40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南大学 |
50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郑州大学 |
64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华南师范大学 |
70 |
区域特色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上海大学 |
73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上海财经大学 |
74 |
行业特色研究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山西大学 |
75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江南大学 |
81 |
区域特色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辽宁大学 |
83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新疆大学 |
86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安徽大学 |
88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河南大学 |
89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海南大学 |
89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浙江工业大学 |
93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内蒙古大学 |
95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中央财经大学 |
95 |
专业型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黑龙江大学 |
104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河北大学 |
107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扬州大学 |
111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山东师范大学 |
120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28 |
专业型 |
中国一流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北师范大学 |
129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湖北大学 |
131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延边大学 |
134 |
区域研究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天津师范大学 |
138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青岛大学 |
153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宁波大学 |
161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云南师范大学 |
174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杭州师范大学 |
176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四川师范大学 |
178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辽宁师范大学 |
187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189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广州大学 |
191 |
专业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206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江苏师范大学 |
216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中南民族大学 |
227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重庆师范大学 |
253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三峡大学 |
253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沈阳师范大学 |
258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北民族大学 |
300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鲁东大学 |
300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西华师范大学 |
309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357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367 |
专业型 |
中国知名大学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天津外国语大学 |
406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湖北师范学院 |
531 |
应用型 |
|
22 |
中国语言文学 |
3星级 |
中国知名学科专业 |
中国传媒大学 |
|
专业型 |
中国一流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