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文学院学生远赴俄罗斯开展校际交流活动
    2014910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十位同学,在张晋业、韩全会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远赴俄罗斯,开展了为期十二天的访问、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我们先后走访了俄罗斯的三所高校——高尔基文学院,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中、俄青年就两国文化、文学以及俄罗斯高等教育等问题做了较为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交流活动让我们对俄罗斯文化、高校教育现状教育等有了一次零距离地接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两国青年学生的互相了解。

在高尔基文学院,我们受到了院长柳德米拉•米哈伊洛芙娜•查略娃与外事办主任塔季扬娜•叶普盖尼耶芙娜•尼科利斯卡亚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两校学生就英语学习、文学阅读、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等问题展开对话、交流。俄罗斯青年学生大方热情、认真坦诚的性格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莫斯科大学,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引导我们参观了莫斯科大学的主楼,这幢历史悠久、气势恢弘的巴洛克式建筑在校园里傲然矗立,成为一张举世闻名的教育与科技的名片。我们在毛泽东主席当年演讲的大厅前伫立,缅怀这位伟人曾对年轻一代表达的殷切期望和鼓励,此刻,他那浓厚的湖南口音仿佛又在我们耳边响起:“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我们在圣彼得堡大学受到了该校东方语言学系常务副系主任、罗流沙教授的热情接待。在带领我们参观圣彼得堡大学美丽的校园之后,罗流沙教授极为耐心地解答了我们向他请教的一些问题,比如: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属性;当下俄罗斯文化呈现的状态;中国文化,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等。罗流沙教授的睿智、幽默、博学,特别是他那一口流利俏皮的普通话,让我们钦慕不已并感到受益非浅。最后,他不无遗憾的指出:从实际情形判断,中国的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作用与态势不容乐观。因此,中国年轻学子须记取:任重道远。

校际交流之外,我们一行还参观了克里姆林宫、托尔斯泰庄园,莫斯科皇家公园、皇村中学(普希金城)、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地,一路走来,我们切切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灿烂辉煌与独特魅力并被之深深吸引。

总之,这次俄罗斯之行非常成功。我们既对比了中俄两国文化上的相近与不同,又切实地感受、体验了俄罗斯本土文化的特点与精妙,同时,我们还用自己的脚步去度量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坚韧与顽强。相信这次短暂的异国之行会带给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