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刘醒龙文学创作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举办
     10月30日上午,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刘醒龙文学创作30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桂苑宾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翟天山等省市级领导及我校党委副书记黄晓玫等校领导出席会议。我校文学院诸位教授导师、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著名文学批评家、多家知名媒体和文学研究期刊主编等受邀参加。本次仪式由我校副校长黄永林主持。

     黄晓玫致辞说,于我校成立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桂子山的一次盛会。“重温刘醒龙先生创作的时代艺术精品,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与力量。” 她强调,“我们要大力发扬刘醒龙先生文学创作中的忧患意识和精神正能量,努力促进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她希望文学院以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整合资源,为文学院学科建设再立新功。

     黄晓玫给刘醒龙先生颁发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聘书。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永泽和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蒋南平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入手,从把握新世纪中国文艺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方向上,高度评价了刘醒龙,认为他是一个有时代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文艺工作者。刘永泽认为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华中师范大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即“教文联手,理创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既发挥了华师的教学研究、文学理论研讨的大优势,又彰显了刘醒龙作为文坛新兴领军人物的作用。

    翟天山作为华师校友从校训出发解读刘醒龙为人为文的精神追求。其文作品对人民、对国家、对读者绝对“忠诚”,其为人有“博雅”的胸怀、“朴实”的作风和“刚毅”的风骨,是刘醒龙与华师的不解之缘。他对研究中心提出两点心愿,一是使教育多点人文关怀,二是使文学多一点教学的意味,二者应相互渗透。

    陈连生指出人民群众是文艺表现的主体,要学习刘醒龙以人民为主表现主体的创作情怀。现代文学馆馆长吴义勤表示希望此次研究中心的建立能够加强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文学现场现产的联系。中共黄冈市常委宣传部长王立兵则对“从黄冈大别山深处走出来的作家”今后的作品表示期待。

    李敬泽评价刘醒龙的创作文学中“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力求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真实,是一个有根的作家。并且同黄晓玫一起为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揭牌。

    随后,由我校原校长王庆生主持的刘醒龙文学创作30年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王先霈,陈美兰,何向阳,於可训,汪政,李建军,李敬泽等学者专家学者围绕其文学创作进行分析和探讨首批发言。

    其中,江苏省作家协会汪政提出了刘醒龙的作品是传统文学与传统人文的延续,称其作品真正做到了“术道”和传授“知识”两方面,诸多作品堪称中国的文学经验,开阔了文学的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书记李建军则通过“三点经验,三个问题”为题,做个人阐述。他既肯定了刘醒龙作品中表现出的底层意识、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和启蒙性以及对史诗的追求。同时又大胆质疑其作品中的文字“往而不返,出而不入,不内敛”的语言风格,因拘于使用第一人称而造成主观性过度等问题。“文字散发出古气的幽情,有对现实妥协的嫌疑。” 李建军对刘醒龙如何进一步拓展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对抗性力量予以期待。

    《芳草》杂志所坚持的独特办刊风格之精神,南京大学黄发有教授认为是在新媒体冲击下可观的一种存在,尤其是在“现实主义冲击波”时期,刘醒龙的创作和当前其创作中现实主义的精神得以彰显。华中科技大学的李俊国教授更是评价刘醒龙是一个不断从自我涅槃涅盘中走向成熟的作家,从文学爱好者的浪漫想象到现实主义的成长疼痛,再到回望过去、反思历史最终构成了《蟠虺》那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寓言式的叙事。

    来自媒体报刊的编辑、评论家们也对刘醒龙三十年的研究提出了新角度。《光明日报》的主编王国平从《蟠虺》中一个小细节诠释了刘醒龙思想的深刻性和穿透力。《文学评论》的编审刘艳女士则强调从文学想象和诗性正义价值伦理建构的角度研究刘醒龙的作品。叶舟认为刘醒龙是一个被误读的作家,要重新发现他的价值。《文艺报》的刘颋女士认为“优雅的风骨”是进入刘醒龙作品解读的关键词,并从刘醒龙三十年的创作主体和作家所具有的担当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心的设立和研讨会的召开,显示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一个作家的爱护。”回顾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刘醒龙说,“文学始终是我不断追求的人生之梦,文学已成为自己生活和命运的一部分,是自己快乐和悲伤的理由。”

    刘醒龙现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芳草》杂志社总编,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凤凰琴》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