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第三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专题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2014118下午,第三届“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方法专题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作家,以及各专业的硕博研究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华中学术》副主编邹建军教授主持。

会议分上半场和下半场。十余位与会专家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小说批评方法检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实用性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性等议题展开研讨。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新学院古远清教授与湖北文理学院袁仕萍副教授用别开生面的学术相声形式,讨论了在“台湾民族论”笼照之下的台语文学问题,显示了爱国爱民族的立场与学术本位的思想,成为本次研讨会开始就呈现的一大亮点。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毕光明教授的发言,就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回归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文学批评不能忽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只有进入了审美投入的阶段及其过程,才有可能产生独到深刻而有说服力的批评论文。赵小琪教授就中国作家的西方想象问题作了发言,认为从前的学者总是关注西方作家的的东方想象,而不关注中国作家的西方想象,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重要现象,他并提出与探讨了中国作家西方想象的三种模式及其产生的原因。三峡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卫华教授就一首歌词《江河恋》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从内外两个方面对这首歌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了独到的探讨。罗义华教授就当前文学创作里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发言,指出所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与改进措施。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嘉达教授就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与同名电视剧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发言,认为这种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其原因在于改编者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原著。三峡大学文学院边利丰教授就文学批评的简化与异化问题进行了发言,认为有的学者将杰姆逊的矩阵符号学理论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任何批评方法在移置到另一语境里的时候,有一个有效性的问题。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胡朝霞就西方小说批评方法的实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库宾·科克的几部小说为例,检讨了西方小说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黄惠副教授从阅读利维斯《一个伟大的传统》出发,讨论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学术传统问题,他认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文本”、“经典”与“学术”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金黄比较分析了李传锋的长篇小说《武陵王》与《俄狄浦斯王》中存在的不同伦理观,以及它们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武汉大学文学院黎山嶢教授、长江文艺出版社赵国泰编审、华中师范大学韩语系池水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戴建业教授作了即兴发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邹建军教授、张三夕教授全程参与了讨论,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另外,本次研讨会除了学者专家事先准备好的专题发言以外,在会议展开的进程中,与会学者还就当代文学批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几次激烈的自由讨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锋、三代学者之间的真诚对话、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一再地凸显出学术开放性与会风的纯正性。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华中学术》主编张三夕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会议由来自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甚至是茶学的多学科、老中青三代学者参与,充分体现出兼容并包的良好学风与会风。最后,他提议与会代表向主持与操办三届“批评的力量”学术研讨会的邹建军教授与他的弟子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第四届“批评的力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明年上半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