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华人作家林湄谈从《天望》到《天外》
      2014121日上午,著名华裔作家林湄女士携新作《天外》做客我中心,为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此次讲座以“从《天望》到《天外》”为主题,由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

林湄女士是荷兰籍华人女作家,荷比卢华人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漂泊》、《浮生外记》、《迷失》、《天望》、《天外》。中篇小说集《不动的风车》、《艾瑟湖》,杂文集《我歌我泣》。

林湄女士在讲座伊始谦逊地称呼自己为 “边缘作家”:从身世来讲,她出身在福建泉州的一个华侨家庭,却先后辗转于泉州、上海、香港、欧洲各地;就文学观而言,林湄女士认为,“文学是一项谦卑的事业”,因此在创作中,她一贯秉承的理念是“不问收获,只有耕耘”。讲座中,林湄女士和大家分享了她富有传奇、浪漫色彩的人生经历以及与文学的不解之缘,特别是她在担任香港中新社记者期间,陆续采访了内地一批学者名家如钱钟书、丁玲、冰心、俞平伯、萧乾等人的经历,尤其使大家印象深刻。

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林湄女士回忆起了十年前来桂子山作的关于《天望》的演讲。《天望》是作者与天空的对话,是一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终极关怀的理想小说。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跨文化、跨哲学、跨宗教、跨艺术和跨学科的鸿篇巨制”。 十年之后,她再次来到文学院,为文院学子介绍她的新作《天外》。小说以欧陆华裔移民的生存际遇为背景,其中人物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个不同肤色、性别、年龄和职业的小群体可以窥见大社会的“景致”。作家将目光聚焦于地球村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命运。显然,这是作家对世界的思考。在现场提问环节,林湄女士在回答关于文学创作的“境界”问题时这样回答:“我们所说的境界,归根到底,是对众生的怜悯。”正是这种宗教情怀与大智慧支撑了作家的写作,并且使得小说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最后,林湄女士展示了新书,并且笑着嘱咐大家“认真读这本书”。

江少川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他首先对林湄女士对文学的热爱表示了敬意,并且认为,林湄女士的创作体现了华裔作家在写作上的三个“超越”:超越世俗、超越言情,超越乡愁。在内容上,林湄女士的创作有一种天人相爱的情怀和哲理思考,小说时刻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在风格上,林湄女士的创作体现出一种跨域跨文化的魔幻写实的手法。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次讲座不仅让广大师生了解了一位长者文学生涯、感受到一位智者的文学智慧,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关于文学、关于大爱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