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朴宰雨教授谈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韩跨国爱情叙事
       2015522日上午,韩国著名汉学家朴宰雨教授应邀做客我中心,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韩中跨国爱情叙事”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茂生教授、华师文学院王树福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访问学者以及研究生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朴宰雨教授是韩国汉学界中的代表学者,毕业于首尔大学中文学科,现任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同时还兼任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东亚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会韩国代表、韩国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会会长、韩国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季刊《当代韩国》韩方主编、香港的中国文化院暨《国学新视野》顾问等职位。他先后发表了60余篇论文,著有20余篇专著,如《中国20世纪韩人题材小说研究》、《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照明》、《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等;编著有《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从韩中鲁迅研究对话到东亚鲁迅学》等十多种,还出版了二十余种译书,如莫言等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吉祥如意》、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等。

在此次讲座中,朴宰雨教授从近代以来中日韩三国的地理文化和国际关系谈起,将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发展娓娓道来。他选取了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1935)、巴金的短篇小说《发的故事》(1936)、无名氏(即卜乃夫)的散文《水之恋》(1942)、骆宾基的短篇小说《庄户人家的孩子》(1945)、路翎的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1953)以及夏辇生的长篇小说《船月》(1999)等六部,对作品中出现的中韩跨国爱情的故事和主题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中韩跨国爱情中男女主角的人物形象,揭示了革命年代的跨国恋情终以悲剧收场的一般性规律,由此呈现出韩中跨国爱情与众不同的叙事模式和隐而不宣的文学价值。

    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朴教授针对大家提出的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中的跨国恋情中表现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民族认同与爱情叙事、中韩小说爱情叙事的区别等问题做了回答。最后,聂珍钊教授作了总结,认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来看,以上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面临着抗日与爱情、革命与婚姻、反帝与恋爱之间的伦理选择,在理性意志的支配下主人公大多遵从民族大义,选择前者放弃后者,体现出明显的伦理教诲价值和历史意义。此次讲座在轻松和谐的讨论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