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外国文学研究》代表团赴英学术交流圆满归来
    (通讯员 王树福)为了促进中英高等学校和学术组织之间的交流,应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教授加林·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博士、兰开夏中央大学孔子学院英方院长余斐霞教授和华兹华斯博物馆馆长杰夫·考顿(Jeff Cowton)先生等人的邀请,以《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聂珍钊教授为首的学术代表团一行,于2015年暑假期间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华兹华斯博物馆、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等学术团体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影响。

代表团一行首先在普雷斯顿与中央兰开夏大学英文系、孔子学院联合召开了“中英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伦理力量:中英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聂珍钊教授以屈原的《离骚》和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为中心,集中分析二者之间文学伦理的异同及其力量所在;《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苏晖教授的发言探讨了中英自然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艺术呈现方式的差异;我校外语学院副院长罗良功教授从文学伦理的视角,剖析了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在中国的接受谱系;余斐霞教授、伊冯·瑞迪克博士、弗兰克·里森博士、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隋刚教授以及华师代表团的其他老师也都做了主题发言。

会后,代表团一行与兰开夏中央大学代表一起前往格拉斯米尔,与华兹华斯博物馆展开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诗歌朗诵。聂珍钊教授代表编辑部学术代表团与华兹华斯博物馆馆长考顿先生,相互介绍双方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商讨彼此之间的学人互访、杂志合作和课题研究,并互赠杂志图书等礼物。此后,中英双方所有代表纷纷朗诵诗歌,或诵读华兹华斯的诗作,或吟诵自创的诗歌,或吟唱名家的名作,或用双语/多语朗诵名家诗歌,为中英双方今后开展诗歌合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团还应剑桥大学出版社人文部主任琳达·罗森博士的邀请,前往剑桥大学同琳达·罗森进行友好交流,并看望了在剑桥休假的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士、耶鲁大学克劳德·罗森教授。聂珍钊教授将《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研究论坛》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等礼物赠送给罗森教授,并简单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和未来前景。罗森教授对以聂珍钊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赞誉有加,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对在中国、东亚和世界学术界的实践、传播和影响,提出中肯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在轻快活泼的氛围中,双方就彼此之间的访学讲学和学术研究等事宜,展示推心置腹的深入探讨,达成一致共识。

代表团一行还前往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比较文学系,得到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基拉·瓦克拉斯科博士和国际合作中心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哈丽特·豪斯的热情接待。聂珍钊教授、苏晖教授、罗良功教授和玛丽女王学院代表就今后的合作进行了磋商,讨论了语言文学专业本硕博三个层次的联合培养和交流、教师互访与短期讲学、科研课题合作、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相关问题,从而建立双方多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与教育合作。

有理由相信,此次《外国文学研究》学术代表团的赴英交流,将进一步扩大华中师范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华师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国际化步伐,进而有力促进中英当代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