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殊途同归 重建中国文论:王齐洲教授对话张江教授

   201510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张江教授亲临我中心,在会议室与我院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王齐洲教授就中国文论重建问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深度对话。

    张教授对当代西方文论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总结批判的高水平论文,他不赞成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力图构建中国本体阐释的文论体系。而王教授一直在从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作品入手重新发掘和言说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努力改变现代学术界长期以来用西方文学标准来规范中国古代文学的局面。两位学者一见如故,没有寒暄客套,坐下来就直奔主题,展开对话。

     两位教授表达了对中国学者在西方文论强大侵蚀面前无所适从现状的担忧。张教授认为,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强制阐释”存在缺陷,表现为实践与理论颠倒、具体与抽象错位以及局部与全局分裂,它不能指导中国文学实际和中国文学创作。他说:“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中国人还不能讲中国人自己的话吗?我们不能削足适履啊!”王教授表示赞同说:“我俩是殊途同归,我是从中国古代文论的角度,从文学的角度切入,您是从西方文论的角度切入,共同发现一个问题:当代文论不能解决中国文学的现实问题,也不能解释中国文学的历史问题。”

     王教授认为,“强制阐释”论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理论事件”,已经引起中国文论界和西方文论界的震动,其影响还会持续。现在需要回答的是:“强制阐释”既然不能解决文学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近百年来西方文论家乐此不疲?“强制阐释”是方法还是观念——如是方法,似乎不能算根本缺陷;如是观念,那又是什么观念引导文论家们“强制阐释”?张教授对第一个问题做了条分缕析的解说。对第二个问题,他认为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王教授提出,现代西方与古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差异是造成他们文学阐释差异的根本原因。现代西方认为文学是艺术,艺术指向美,因此,作品可以独立存在,判断其好坏的标准是其美不美。文论也可脱离作品而存在,判断标准不是看它是否切合文学作品,而是看其理论是否自洽。中国古代虽然也承认文学是艺术,也谈美,但认为艺术是生活,善是其最后标准。因此,作品不能脱离作者存在,不善的作者其作品没有地位,古人讲“要作文先做人”,孟子讲“知人论世”,就是强调作品与作者、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文论家也不会脱离作品、脱离生活去玩理论,现存大量诗话、词话、小说话证明了这一点。张教授强调:有的西方文论中的论点与中国伦理、中国实际格格不入。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中国的文学、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文论的建设要从中国文学实践出发。

     双方一致认为,解决当下困境,唯有将研究西方文论、中国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几支队伍融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才能根本性改变当今西方文论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张教授还畅谈了他对融合几股力量开展此项工作的有关设想。

     整个对话热烈友好,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由于时间关系,两位学者意犹未尽,约定以后再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政文教授参与了此次对话。我院院长胡亚敏教授也参与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郝日虹和我院部分博士生、博士后旁听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