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2015年10月23日晚,应《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邀请,韩国东国大学吴台锡教授和韩国公州国立大学金演宰教授做客我中心,在文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分别做了题为《现代科学时代的人文中国学》和《东亚文化的易学原型与其精神气质——着重可持续性的价值观》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吴台锡教授是韩国东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教授、韩国中国语文学会会长,曾任韩国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会长、韩国中国学会副会长、东国大学文学院院长(2013-2015),曾在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代表著作有《黄庭坚诗研究》、《中国文学的认识与地平》、《宋诗史》、《中国诗的文艺审美定型》。
在讲座中,吴台锡教授用科学的视角,从东西方科学史的人文学展望、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学、融复合视野下的人文科学与中国学研究三个方面,阐释现代科学时代的人文中国学。吴教授以从老庄视角考察量子力学为例,指出两种理论的对象形态的相似构造可以产生共鸣的理论。现代科学的人文学是废除“决定性、确定性、固有性、中心性”,向“相对性、不确定性、多边形、周边性”的转化。一元中心的消失、全球化的驱使、复合倾向的加强等因素,使科学持续向人文学的解释靠近。吴教授认为,人文学是研究人的生活和相关问题的学问。因此,将人文与科学结合,更能看到当代人文学科问题的全局。
金演宰教授现为韩国公州国立大学教授,韩国周易学会会长、韩中哲学会副会长、东亚古代学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易学史,代表著有《宋明理学和心学派的易学与道德形上学》。
本次讲座的核心论点是“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重要性和现代的延续性。金演宰教授认为,东亚文化的原型是“天人合一”,是中韩等文化精神和哲学智慧的理想模型。它标志着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共同关系,具有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意趣。这种“天人合一”的自我实现,表现在存在和价值的生态统一,是“生命共同体的善”,也是“生命精神的发扬”。而《周易》则依这种天人观念而成,活用在历代各个社会及其文化现象中。因此,《周易》及文化也成为东亚文化的理论和原型之一。此外,金教授还指出,《周易》的三大基调延续了可持续性的原理,即生命精神与生态主义的基调、圣人精神与人文主义的基调、伦理精神与共同体主义的基调。这使人类从自然界内在变化的力量上,以摸索生命性的生态方式,高扬圣人的人文世界,从而走向伦理性的共同体社会。
讲座结束之后,在场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踊跃提问,展开互动。讲座最后,聂珍钊教授和檀国大学金周昌教授作了主题回应和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