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文学研究所主办学术沙龙“学术前沿”第一期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华中学术》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沙龙“学术前沿”第一期,于20151027日晚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里成功举行。本期沙龙邀请了著名学者孙文宪教授主讲,题目是《研究范式的转换: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卡勒<文学理论入门>一种读解》。本期学术沙龙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华中学术》副主编邹建军教授主持。受到特邀的三位嘉宾是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文学所所长张三夕教授、文学所副所长戴建业教授。文学所主要成员、文学院各专业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一百多人,全程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邹建军教授首先指出,文学研究所与《华中学术》编辑部拟从今年开始,主办每年四期的大型学术沙龙,得到了学校和文学院的大力支持,筹备一年之后才有今天的第一期。他宣布本期的学术讲座与研讨正式开始,并对主讲人、三位嘉宾向大家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孙文宪教授认为,发生在文学研究中的所谓的文化转向,是指把文学现象作为一种文化对象来研究的趋向,这种转向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文学的内部研究转向文学的外部研究;第二,从关注作者个人的动机、意图转向关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作品意涵的规定;第三,从审美分析转向文化阐释,不再把文学作品仅仅视为审美活动的产物;第四,研究文学的知识基础发生变化,把各种非文学知识纳入到对文学的研究之中,文学研究被置于更宽泛的知识结构之中。对于这些转变,有学者提出了强制阐释的观点,认为文化研究是“场外理论”介入文学研究的产物,呼吁文学批评应该“回到文学本身”。孙文宪教授指出,与之相似的见解和论争其实在国外早已有之,今天有人重申这些看法一方面说明对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一直存在着争议,另一方面也有源于中国本土的动因,与怎样认识和评价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有关,涉及到“20世纪西方文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的问题。孙文宪教授认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们大量译介、传播和接受各种西方文论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消化不良”的问题,似懂非懂甚至不懂装懂的读解和运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含混暧昧的阐释话语的泛滥,已经危及到我们的学风和文风。但即使如此,也不能低估西方文论对于中国文学研究所给予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使我们文学研究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三是研究文学的问题意识有了改变,四是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随后,孙文宪教授通过阐述阅读卡勒《文学理论入门》的感受,对如何认识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他首先指出,随着自身知识积累的变化,他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在发生转变。最初阅读关注的是卡勒阐述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在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著述之后再读《入门》,注意到卡勒更关注的其实是20世纪以来各种西方文论“共有的主张”,即存在于它们中间的共识,卡勒把这种“共识”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从文学理论理论的变化,并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什么是理论?的问题,强调:第一,“理论”是跨学科的;第二,“理论”是对现有的文学“常识”的批评;第三,理论用各种知识对现代文学学科知识做了分析与推测;第四,理论具有自反性的特点。孙文宪教授结合研究事例解释了卡勒的上述观点,指出“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立足于“理论的文学研究打破了现代学科划分给“文学理论”设置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使当今的文学研究拥有了不受学科知识限制的空间,发现被文学理论知识所遮蔽的某些文学特点与内涵。从这意义上讲,立足于理论的文学研究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不同于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式,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形成意味着已有的文学知识已经不足以应对当今文学的发展了。对于正在学习、即将走上文学研究之路的青年学子来讲,了解文学研究范式的这种变化,对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和思路,保持学术研究的活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讲演之后的对话中,张三夕教授首先做了回应,他以钱鍾书先生的学术研究为例,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否会影响到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孙文宪教授认为,虽然有人批评钱鍾书的文论研究没有提出一个理论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理论思想;判断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应看他在学术研究中是否有自己的问题域。例如马克思对文学艺术问题确实没有系统性的论述,但是从那些零散的论述中却可以发现他对文学艺术问题的思考是在特定的问题域中展开的,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性。戴建业教授针对文学形态正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的观点,提出应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差异问题。孙文宪教授指出,20世纪文论研究提出了文学性理论,认为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对某些文类而言虽然模糊,但它们之中都存在着文学性。而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模糊,主要体现在二者交集的边缘文类中,人们并不否认处于“中心文类的文学身份。胡亚敏教授认为文学还是具有自己的本质特性和最为根本的一些要素,我们研究这种意义的文学,同时还可以研究非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这恰恰是理论研究的特点和长处。理论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理论都具有自己的特定范围与核心意义,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自己的问题域,这些问题域之间可能会有交叉和断裂,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些交叉和断裂的存在,能使我们观察到文学多元的色彩。  

 

 

邹建军教授对今天的学术沙龙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孙文宪教授的发言广博、精到、深刻,给我们的启示是巨大而丰富的。而在他的精彩演讲之后,三位重量级的嘉宾进行了积极的对话与交流,探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和相当重要的问题。不过,邹建军教授也表示自己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点点小小的失望,就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参与度不够,没有能够及时地提出更多的高难度问题,利用这个重要的机会与学者们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对话。他希望在以后的学术沙龙活动中,有更多的学生以更加全面与投入的心态参与其中,以推动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每年四期的学术沙龙“学术前沿”,分别会在春夏秋冬的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举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与强力支持。最后,他对参与今天学术活动的四位学者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对操办今天学术活动的三位同学李羚瑞、敖翔和叶雨其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对所有参与今天学术活动的教师和同学们,表示了真诚的感谢!文学研究所与《华中学术》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沙龙“学术前沿”圆满结束,大家都期待第二期的活动早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