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张和龙教授谈美英“9•11文学”及其学理思考
         1127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应邀做客我中心,在文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美英“9·11文学”及其学理思考》的报告。此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苏晖教授主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刘渊、杜娟老师及博士、硕士生等数十人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张和龙教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2002-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2010-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获得教育部直属院校宝钢优秀教师奖。著有《战后英国小说》(2004)、《后现代语境中的自我——约翰·福尔斯小说研究》(2007)、《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2015),参著有《英国文学通史》(1999)、《英国小说史》(2005)、《英国文学思想史》(2012)等,译作有《另一个国家》(鲍德温著,2001)、《黑暗昭昭》(戈尔丁著,2009)、《机要秘书》(T.S.艾略特著,2012)、《致悼艾米丽的玫瑰》(福克纳著,2015)、《食莲者》(毛姆著,即出)等。另外,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Irish Studies ReviewPersuasion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张和龙教授从四个部分谈美英“9·11文学”及其学理思考,分别是:一、“9·11事件”与反恐战争;二、美英“9·11文学”的兴起及其反叙事特征;三、“9·11文学”:转折性变化是否已经到来?四、中国语境下如何研究美英“9·11文学”。

讲座伊始,张和龙教授首先简要地回顾了“9·11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战争。在此情况下,美英两国的文学做出回应,“9·11文学”应运而生。张教授在提及“9·11文学”的官方叙事、民间叙事的同时,重点讲述了其反叙事的特征及其价值。接着,针对“‘9·11文学’是否标志着美英文学创作开始出现根本性转折”这一问题,他以对《坠落的人》《星期六》和《恐怖分子》这三部作品的具体分析指出,对“9·11文学”的划时代意义与审美转向问题不可妄下论断,需要学术界、批评界不断探讨与深入研究。最后,张教授通过分析中国学界在美英“9·11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学者既要从文学本身出发,又不可脱离国际政治现实,同时更应注重在中国语境下研究美英“9·11文学”,以辩证眼光与批判意识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

在提问环节中,张和龙教授就师生在提出的有关如何在美英“9·11文学”与南京大屠杀文学、日本原爆文学、日本核文学等的研究中运用与体现中国视角的问题中所展现出的开阔性视野表示充分地肯定,并鼓励大家在这些方面多做出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