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朱炳祥教授是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类学学科创建人兼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人类学会理事。曾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
朱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三个部分进行,通过实践深度剖析与反思自身田野工作的困局,提出了新的田野实施方法。在讲座第一部分,朱教授引出“小大之辨”。对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提出且被后世学者趋之若鹜的“大传统”、“小传统”概念提出质疑,援引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学说、西方神话与宗教以及司马迁《史记》写作材料皆来源于“小传统”,论证了“田野工作就是研究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大传统,是人类生活的源头与基础”,由此,朱老师进行了“重在典籍”到“重在田野”的学术转向。
其次,朱教授在从“摩哈苴”到“那曲”的田野实践中,进行异文化中寻找真正“他者”的尝试与走出困顿的摸索。朱教授说:“从1995年在云南摩哈苴彝族村做田野调查开始,我用经典的方法的确获得了丰富的传统意义上的田野材料,但是我对这些材料的真实度也产生了质疑,并对自己的人格充满怀疑。”他认为,传统“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都有弊端,真正的田野材料不应由学者预设问题,而后作“诗学”叙事,而应该由当地人自己说、自己写。而后,1999年朱教授独行至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在与当地人段绍升15年的交流中理性反思,逐渐突破研究迷局。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构想与“裸呈”的田野工作方法,“‘裸呈’就是不提问、不对话、专注倾听”,朱教授说道。在田野工作的伦理问题上,朱教授认为,不能愧对当地人,必须对当地人有益。
讲座结束后,朱教授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随后陈建宪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由衷的赞叹,指出田野实践对于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建议在场师生学习朱炳祥教授虔诚的为学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勇气。报告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