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奥芬根登博士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
12月7日晚7时,来自美国顶尖文理学院布兰迪斯大学的奥芬根登博士/助理教授(Dr. Ari Ofengenden)做客文学院,为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全球知识:社会与文学”(Global Knowledge:Society and Literature)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文学院苏晖教授主持。聂珍钊教授、黄晖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访问学者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奥芬根登教授在以色列海法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对象为犹太诗人亚伯拉罕·施隆斯基并出版了两部相关专著,之后曾任教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系,并是该校国际科学与人文伦理学研究中心(IZEW)的研究员。奥芬根登博士目前执教于美国布兰迪斯大学近东与犹太学系,同时担任普渡大学出版社(Purdue UP)比较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并将从2017年1月起担任A&HCI收录期刊《比较文学与文化》(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的主编。

在当晚的讲座中,奥芬根登博士采用了小组讨论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法,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以下问题:全球化交流和互联给文学带来了何种影响?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最重要的作家有哪些?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社会功能,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什么是“典型”作家?当下作家的写作语境在哪些方面有别于上世纪60年代?等等。这些启发性问题激发了与会同学讨论的兴趣,大家发言踊跃,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分别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范围内回答了这些问题,比如有同学认为全球化推进了文学的传播,加速了各国各民族文学的交流,而后殖民文学和流散文学也凸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语境。从文学理论的发展来看,全球化无疑给中国输入和输出批评思想带来契机。针对不同时期文学,有同学分析了中国在上世纪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政治抒情诗和样板舞台作品,在批判其政治化倾向的同时也肯定其塑造民族特性的积极作用;也有同学将视角投向同一时期西方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及受其影响涌现的大量文学作品,讨论了它们对个体责任感的产生和二战创伤记忆的修复所具有的正面意义,与同时期中国文学的集体主义形成对照。讨论在关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文学媒体数字化和文本传播个人化的问答中进入高潮,“如果说1960年代前后作家的使命是借助大众传媒对文学乃至语言进行现代性改造的话,”奥芬根登博士总结回应道,“那么1990年代,即冷战结束、全球化勃兴之时,诸如拉什迪、莫里森、库切、哈金这样的作家在面对全球化了的读者时,其实显示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民族性。”在讲座的尾声,奥芬根登博士强调,所谓“典型”作家,就是能担当起本土本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传声筒或中介者角色的作家。

奥芬根登博士的讲座最大程度地印证了交流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即所谓“教学效果金字塔”)。这些讨论、问答和对话激发了在场同学们思辨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新颖的讲座形式也令未来将走上三尺讲台的听众受益匪浅。苏晖教授和聂珍钊教授充分肯定了大家在讲座中的出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