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大嶋仁教授谈文学的本质及其意义
(通讯员:王璐)12月5日晚,日本福冈大学名誉教授Professor Hitoshi Oshima(大嶋仁)在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给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什么是文学?”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由苏晖教授主持,聂珍钊教授、黄晖教授等莅临会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访问学者、硕士生等数十人参加了此次讲座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嶋仁教授毕业于东京大学,曾在法国学习并任教于巴黎东方研究所,后又在南美洲教授日本文学和日本思想史,现任福冈大学名誉教授,以及日本比较文学学会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顾问。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侧重日本文明思想史和文学史方面的研究,尤其擅长在国际视野和全球语境中审视和研究日本文化。大嶋仁教授发表了不少英文论文,出版过多部日文专著以及一本法文专著和一本西班牙文专著。

大嶋仁教授的讲座围绕着“文学的定义”、“文学与自然界的联系”、“文学与人类认知世界的关系”、“中日文学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好文学”,以及“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什么是文学”这一核心主题,并阐释了他对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理解。

关于“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针对于此,大嶋仁教授将“文学”的概念简化为“人类用诗歌或/和故事表达的世界”,他认为歌曲也应该被视为诗歌的一部分,神话和传说则应属于故事的范畴。他笑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证明了他对于“文学”的定义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观念有所契合。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口头文学的重视不够。大嶋仁教授用丰富的例证向大家展示了口头流传的日本民歌的特征,指出早期日本民歌就已经体现出朴素的伦理思想和生态观念,并彰显了深刻的伦理启示:只有具有高贵灵魂的人,只有尊重神和大自然其他生灵的人才会获得福祉。人类的文学从原初时期开始,就从自然界获取了许多灵感。例如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用“对歌”的方式来交流情感,这与飞禽走兽用各种叫声来吸引配偶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见,人类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厚的自然界基础和生物学依据。但是,即使人类和动物都能通过歌唱表达情感,只有人类才对自己的情感有“自觉意识”。因此,文学只属于人类和极少数高级动物,如大猩猩和鲸。

在中日文学区别问题上,大嶋仁教授认为,虽然日本文学起源于中国文学的传入并深受其影响,中日文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日本文学更多地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日本的诗歌和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日本文学体现了“万物皆有灵性,皆能歌唱”的民族世界观;日本文学体现出原始质朴的特质,日本诗人一直希冀溯源中国文明出现之前、更加原始的人类先祖的神话传统。大嶋仁教授还从神经科学角度阐释了“自觉意识”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基础,从认知科学角度揭示了文学隐喻与人类认知能力、文学隐喻与人类语言使用以及人类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了原始人对感性思维使用的偏好性对我们的启示。

文学有着深厚的自然基础,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好的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李白的诗歌等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从未忘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并能将这些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我们需要好的文学作品对我们进行心灵上的指引,同时也要向孩子们教授好的诗歌作为文学启蒙,让他们从小受到优秀文学的陶冶和熏陶。孩子们仅仅浏览动漫作品或者观看动画片是不够的,应该让优秀的文学作品伴随其成长。大嶋仁教授认为文学不仅仅只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人类需要文学是因为我们需要沟通和分享情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历史和神话故事构建社群,更重要的是,文学能够以一种生动具体的方式来进行伦理教诲。大嶋仁教授认为在强调科学和理性的当下社会,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能让我们保持对人类情感的“自觉意识”,文学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驾驭科学和理性去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大嶋仁教授演讲完毕后,博士生王璐对演讲进行了简要概括。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聂珍钊教授给出了他最新思考形成的关于“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文本形式表现的、对于人类个人或集体经验的伦理表达,或者说,文学是在人类伦理选择进程中,表达我们个人或集体伦理选择的文本。”随后,聂珍钊教授还就文学的起源、文学文本、伦理选择、口头文学、脑文本等问题与大嶋仁教授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并取得了诸多共识。在场的博士生、访问学者和硕士生们踊跃发言和提问,就人类的隐喻思维能力、当代文学边界以及中日文学文化观念比较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苏晖教授对大嶋仁教授的精彩讲演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对此次中日学者关于文学本质对话的意义做出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出席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与大嶋仁教授夫妇合影留念,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