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大卫·阿特维尔教授谈南非本土创作
11月6日晚7点,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大卫·阿特维尔(David Attwell)教授在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做了一场题为“南非本土作家创作(1865-2000)”(Writing by Indigenous African Writers in South Africa 1865 ~2000)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苏晖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还有聂珍钊教授、黄晖教授、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访问学者、研究生和校内各专业研究生等数十人。讲座在阿特维尔教授的娓娓道来中展开,在与会者的意犹未尽中结束。 阿特维尔教授是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英国科学院英语学会院士。现任英国约克大学英语及相关文学系主任。阿特维尔教授早年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师承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库切(J. M. Coetzee)教授,而后,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攻读了文学博士学位,其时与著名的非洲研究专家Bernth Lindfors教授共事。阿特维尔教授曾在南开普敦大学、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任教,并访学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约翰卡罗大学以及斯德哥尔摩大学。他以与库切合著的《双重视角》一书蜚声海内外。他的近作包括《剑桥南非文学史》(剑桥大学,2012)、《库切以及他的写作生涯:与时间面对面的写作人生》(牛津大学2015)等。 阿特维尔教授的讲座以南非政治、历史、社会状况为背景,全面梳理了自1865年以来至2000年南非本土作家的创作情况。讲座一开始,教授谈及之所以选择介绍南非本土作家是因为这些本土作家在南非以外极少被人们了解。接着,教授介绍了南非社会的多语言状况,在南非,仅官方语言就有11门,另有符号语言和其他多种非官方语言,使得南非本土作家的创作具有与其他国家地区创作显著不同的特点。而后,教授开始介绍南非本土作家创作的基本状况。在书面文学之前,南非存留着一些用本土语言创作的口头文学,创作者们以赞美诗、歌曲、民谣等形式表达了人们的生活以及传统。此后的书面文学基本上由到非洲宣扬基督教的神职人员们所创作,他们用英语、法语等非本土语言宣传基督教价值观,或者以改良本土语言的方式来灌输基督教价值观。这些创作在南非遭遇了接受和抵制两种不同的声音,接受者在本土语言中吸收了外来语的元素,并进行文化的嫁接,抵制者来自土著王国力图保护本土文化的努力以及民间通过政治组织、游行、请愿、报纸和出版物等方式进行的抵抗,期间,涌现了I.W.W.Citashe等一些作家。同一时期,教士身份的本土作家开始了本土创作,最早进行创作表达了黑人意识的是牧师Tiyo Soga(1829-1871)。20世纪初期,随着南非战争(1899-1901)的爆发、旧南非国民大会(1912年)的成立,南非本土作家创作迎来了新的契机,第一部南非小说Chaka由Thomas Mofolo于1909-1910年创作完成,第一部用英语创作的小说Mhudi由 Sol T. Plaatifie于1920年完成。20世纪中期黑人、白人分离期,曼德拉的出现让多个民族合作成立政党成为可能,此时出现的最著名的作家是阿兰·佩顿(Alan Panton),在民族文学该以何种形式走向世界的问题上,Benedict Vilakazi和Herber Dhlomo产生了论争,前者坚持采用本族语言创作的立场而后者采用英语创作。20世纪后半期,政党局面混乱,黑人意识觉醒,作家们的创作开始反映南非从传统走向现代性的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到20世纪末期的后分离时代,出现了南非文学复兴。 阿特维尔教授演讲结束后,苏晖教授对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博士生王娜用中文对演讲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最后,与会者就文学本土化和现代化、南非文学的显著特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等话题与教授进行了交流,整个会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