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比较文学》是我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设上线的第一门课程。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将我校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借助网络平台充分展现出来,以胡亚敏老师为首的课程团队进行了精心准备,从课程内容、资源到展现形式等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4月份课程正式开始录制以来,团队全体成员夜以继日,从知识点微视频的拍摄、富媒体的整理,到视频的后期加工都全程参与精益求精,为达到最佳效果,一个视频常常要反复录制多次,顶着满天繁星结束一天工作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经过课程团队的不懈努力,《比较文学》慕课课程终于在“中国大学MOOC”如期上线。课程选修人数开课时为4229人,10天后即已突破6000人,目前已达到7000多人,仍在持续迅速增加中。参与慕课的学员们反映,课程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微视频制作精良,课程资源丰富而有深度,测试题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胡亚敏老师的讲解生动而饱含激情,助教老师们的答疑及时而富于启发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场知识的飨宴,更带给学生思维方式的启迪。不少学生由衷地感慨,学习这门慕课让他们体会到比较文学是开启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对话的平台,学好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中的世界,以及世界文学中的中国,爱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就是爱上全世界和人类的现在及未来。
列入我校重点建设慕课以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国家视频资源共享课改造为主,课程类型涉及通识课、我校独具优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这些课程经过升级改造后,将陆续在“中国大学MOOC”网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