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结项

(记者 郝日虹 见习记者 王霞)5月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结项鉴定会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黄晓玫、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相关负责人出席。结项鉴定会由校科研部主要负责人主持。

 黄晓玫在致辞中回顾了文学院的发展历程和马列文论的研究积淀,并表示,“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项目组把建构中国形态作为研究目标,旨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建设,并以中国学者的思考和回答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国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讨中。

 项目首席专家、文学院教授胡亚敏代表课题组从研究进程、成果内容、理论贡献、社会影响和不足及原因五个方面对项目成果进行了汇报。胡亚敏表示,课题组通过四个子课题,对经典马克思文学批评作了重新阐释,梳理和辨析了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考察了中国形态在西方的传播和对西方学者的影响,探究了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不仅为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路径,还提炼出了“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概念,对当代社会出现的诸如文学与高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与价值判断等新的文化现象和问题也做出了思考和回复。

 本次结项鉴定会专家组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陆贵山,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朱立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孙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山东大学教授谭好哲,江西师范大学教授赖大仁9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家组成。张江担任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在听取了结项报告后,对该项目的学术意义和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该项目问题意识突出,立足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在跨学科的知识语境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探究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提供了一个有学理依据的框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知识基础,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摆脱了在西方文学理论知识框架中展开研究的习惯做法,推进、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专家们建议,“中国形态”不只是一个文艺问题,更是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形态,应当在项目成果中应予以重点研究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