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曾华萍)2018年5月7日,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迎来了国际知名学者、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保罗·帕顿。帕顿教授曾任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科研副院长,现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研究员、澳大利亚科学委员会评审专家、澳大利亚哲学研究会会员和伯克贝克人文研究所荣誉研究员。下午4时,保罗·帕顿教授做了“石黑一雄《今日残存》专题讲座,讲座由胡亚敏教授主持,外语学院何卫华教授担任翻译,文学院科研副院长魏天无教授、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方幸福教授、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许敏教授等老师与会,来自文学院、外语学院的近百名学生踊跃参加。
帕顿教授首先概括介绍了石黑一雄《今日残存》的主要情节,进而从管家史蒂文斯先生和曾经的女仆肯顿小姐之间的感情纠葛入手,揭示了史蒂文斯一生都在追求成为一名伟大的有尊严的管家,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私人感情甚至爱情。即使当他因执行主人达灵顿勋爵的命令,帮助纳粹迫害犹太人而站在纳粹审判席上时,他也认为主人不完全是坏人,而自己作为管家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与很多人将此视为悲剧不同,帕顿教授运用尼采关于“演员”的理论,揭示了在史蒂文斯身上存在着尼采所说的现代和前现代两种不同的关于自我的概念。这是现代欧洲文化中令人不安的现象。但史蒂文斯至少是一个真诚的演员,与如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演员,在网络社会里表演自己喜怒哀乐相比,他的存在更有助于我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帕顿教授精彩的演讲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以极大的触动,不少同学抓紧有限的时间向帕顿教授提问,帕顿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胡亚敏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帕顿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分析视角给了大家很大启发,他将文本分析与对时代的思考相结合的思路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例,为我们充分展现了世界知名学者的学养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