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国内外百名学者云集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并《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外院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批评范式,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等问题展开交流与对话。会议收到中外专家学者提交的50余篇学术论文。

 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教授胡亚敏主持,校党委副书记覃红致辞。他在讲话中指出,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认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在中国语境中发现新问题,需要从文学批评范式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形态。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助于我们在全球视野中,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思想精髓,构建中国健康、良好的文学生态。随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陆贵山、我校文学院教授王先霈先后发表讲话。他们认为,在时代风云变幻、世界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思想活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以新的时代含义。在上午的大会发言中,四川大学冯宪光教授、俄国圣彼得堡大学Alexander V. Petrov教授、中国社科院丁国旗研究员、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Roland Boer(薄国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清教授、香港大学Daniel Vukovich(胡德)教授、江西师大赖大仁教授和我校文学院孙文宪教授,分别就《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国家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初始形态、马克思文论话语的互文解读等问题展开探讨。

 5日下午,与会代表分为四个小组,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形态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当晚,文学院勾沉剧社的同学们在音乐厅为会议代表奉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和话剧演出。

 6日上午的大会发言中,来自山东大学的谭好哲教授、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美国杜克大学Carlos Rojas(罗鹏)教授、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哈尔滨师大冯毓云教授、华南师大段吉方教授、南京大学汪政龙教授、北京师大赵勇教授、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吉林大学张宝贵教授、华南师大博士后颜芳、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分别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形态与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体系、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研究、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等问题进行阐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永清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能够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有赖于几代学人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持之以恒的学术研究。早在1978年12月,我校就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率先成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并且成为驻会单位。我校文学院文艺学学科长期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有关马列文论的选修课、必修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高效团结的队伍。以胡亚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已发表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并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