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李顺亮)2018年5月31日下午,应《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邀请,欧洲科学院院士、维也纳大学文学文化研究所教授弗拉迪米尔·比提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做了一场题为“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一种创伤文本的视角”的讲座。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教授主持,文学院及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这次讲座。
比提教授是欧洲科学院文学与戏剧研究分部主席,国际权威学术期刊《阿卡迪亚:国际文学与文化学刊》(Arcadia)主编,《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致力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文学、文化批评、创伤理论、叙事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欧洲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其近著《探寻全球民主:文学、理论和创伤政治》(Tracing Global Democracy: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uma, 2016)将世界主义与创伤文学的研究有机融为一体,本次讲座反映了这著作的部分重要内容。
比提教授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是当下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众多阐释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歌德所生活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而把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用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分析。比提教授围绕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展开剖析,认为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源自于“自下而上”的创伤叙事,即源于歌德作品在德国的冷遇以及德国文学在整个欧洲政治文化空间不受重视的创伤,其文学叙事体现了重塑创伤群体的功能,歌德的世界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塑造民族自我的方案。
比提教授指出,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时,德国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经受着国内市民文学的庸俗化倾向和国外英法文学为代表的欧洲民族文学对德国民族文学同化的双重挑战。歌德呼吁有责任感的德国作家做到三点:首先,正视他国文学的挑战,通过翻译引进并吸收他国(尤其是英国和法国)文学的精华,保持兼容并蓄的心态;其次,以这些国家的经典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参照物,用优秀的作品在与庸俗的小市民文学竞争中胜出,从而引导德国市民阶层培养优雅、高级的文学趣味,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再次,不满足于以英法等国的文学为最终标准,而是回溯到欧洲文学的源头——古希腊文学,以继承、弘扬古希腊文学为己任,将僭越欧洲文学王座的英法文学驱逐下来,从而实现让继承古希腊传统的德国文学占据欧洲文学重要地位的目的。比提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歌德在鼓励各民族应该学会相互宽容的背后,其宗旨并不是建立欧洲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盛况,而是将德国拔高为国际间文学交流的协调者;歌德从开始的消除自我的态度转向了法国式的文化霸权——为了抵制法国文学的帝国主义,他让德国变成了新的文化帝国主义。
讲座结束后,苏晖主编向比提教授赠送了《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为他印制的专集,包含《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发表的比提教授的论文及其著作的书评,比提教授十分高兴,表示今后将在为《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约稿和审稿、扩大其国际影响等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