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中国外国文学期刊发展历程与国际化战略”研讨会隆重召开

2018年6月8日下午,“中国外国文学期刊发展历程与国际化战略”研讨会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文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小组、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和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十位专家、文学期刊主编莅临参会。会议开幕式由《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苏晖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校领导骆军副书记和科研部副部长、社科处处长何静莅临会场。骆军副书记致开幕辞,希望与会专家就中国外国文学期刊发展、期刊评价和国际化战略等问题建言献策,使外国文学学术期刊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自信。文学院胡亚敏教授介绍了“一流学科”的建设规划和《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历程,认为学术期刊建设与“一流学科”发展密不可分。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以《外国文学研究》原主编和顾问身份,就办刊发展历程和期刊国际化战略发表精彩见解。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吴晓都副所长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外文所所长陈众议先生致贺辞,对会议隆重召开和《外国文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

 此次会议由主编论坛、专家谈外国文学期刊建设和专家自由谈等环节构成。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议题做了精彩发言。在“主编论坛”环节,《文学理论前沿》主编王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基督教文化学刊》主编杨慧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戏剧艺术》编辑俞建村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等专家就如何创办一流期刊,引领学术前沿,提升国际影响力发表了看法。各位专家认为,学术期刊发展既要立足中国现实,坚持中国立场,又要面向国际学界,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过话题参与组织、特色栏目建设、论文作者国际化、入选评价索引体系、新媒体技术应用等内涵式建设,加快并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

 在“专家谈外国文学期刊建设”环节,许钧教授(浙江大学)、陈建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吴笛教授(浙江大学)、耿幼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启超教授(浙江大学)、高旭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蒋承勇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洪川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王立新教授(南开大学)、朱振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曾艳兵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等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认为中国学术期刊既要以国际名刊为办刊目标,有问题意识与原创性成果,又要构建自己的学术视角、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外国文学研究国际联盟,有力助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发展。

 在“专家自由谈”环节,李俄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涂险峰教授(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武汉大学)、刘久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隋刚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何庆机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张强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等专家,在祝贺和回顾《外国文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的同时,也对期刊未来发展和国际化战略提出期望和中肯建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中国学术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此次会议着眼于期刊发展与国际化战略,有利于总结近四十年中国外国文学学术期刊的办刊成就与经验,促进外国文学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外国文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扩大外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切实履行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与国家义务。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提高外国文学期刊的办刊质量与学术水平,提升外国文学期刊的国际性声誉和国际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