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促进改革,继往开来——温儒敏浅谈“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通讯员:陈新月 蒋诗意)6月25日下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的讲座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目前担任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党委书记何小红、诗歌研究中心主任王泽龙、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负责人胡向东出席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内容分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贡献、任务群的建立和理论的建构主义有用但不要滥用三个部分。

 温儒敏首先谈及理论的贡献。他说,目前语文的学科定位是相对清晰的,在此之上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也是有必要的,它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和核心素养审美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温儒敏提出要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思维品质。传统语文教学中是较少讲思维问题的,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的弱项。他举例子说,为什么一直中学阶段一直要求学生考作文呢,也许有的人毕业后永远不再写作文。作文训练实际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学过数理化和没有学过理化的人,思维是不一样的。他特别提到,思维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是要加强的一方面。

 其次,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温儒敏重点提到的。特别是在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方面,首先学生要知道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由当今的现状来看,现在的孩子光学本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接触到外国文化,很难走出去。他幽默地举例道,对《巴黎圣母院》的学习,如果改成《巴黎娘娘庙》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在建立任务群方面,温儒敏说,所有的学科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任务群,新课标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门类,整个高中共安排18个任务群。与过去的区别在于,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其中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作为主要学习方法但不是唯一,任何东西一旦成为唯一的就容易出现问题。作为最后一个问题,理论的建构主义有用但不要滥用的说法,温儒敏解释道:建构主义是近年来的主流思想,新的语文课标,多次提到“建构”一词。 而“情景化教学”比较适合小学的教学,到了中学阶段就要有一定的限制。

 胡向东最后总结道:“非常感谢温老师的讲座,我们做到的是应该多读书,虽然道理很简单明了,但是在真正实施中却很难做到,做到坚持多读书是我们重要任务。希望同学们在听完温老师的讲座,能学到语文改革的相关内容,认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