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舒佳欣)9月15日晚,湖北青年作家评论家对话会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黄晓玫研究员,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朱训集,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和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高晓晖、耿瑞华、江清和、沈小群等领导出席。晓苏、叶立文等作家、评论家近五十人参会。
黄晓玫在致辞中指出,湖北文学无疑处于中国文坛的第一方阵,在共和国文学版图上,湖北也始终是一个文学大省、文学强省。新时期以来,湖北文学取得了累累硕果,彰显了湖北文学的雄厚实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华师人的身影。华师历来以文科著称,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美誉度,其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学科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她希望华师文学院抓住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再立新功,为华师的发展与繁荣,也为湖北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修文在致辞中表示:“生生不息的湖北文学现场里永远没有缺席华师的力量”。他以亲身经历为例,对作家和批评家相互成就关系做了阐释,并“特别希望青年作家、批评家交为好友,互相交织,互相成就,在互相的眺望当中,最后比翼齐飞。”他也特别强调对话会的重要意义在于“让所有的作家、批评家成为他自己独立的个体,最终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稳固的团体,共同激活湖北文学。”
对话会围绕第八次全国青年创作会议湖北代表团成员匪我思存、林东林、彭绪洛、黍不语、唐诗云、丁东亚、熊曼和杨晓帆的创作与评论作品,共同探讨湖北文学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气象、新趋势。与会作家、评论家纷纷表示,这场对话会既是对湖北文学未来发展的一次助推,同时也是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参与湖北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建设的一大缩影。
朱训集作总结讲话。他提出:第一,新崛起是新要求、新使命和新目标。湖北文学应该为中部崛起贡献应有的力量。第二,新时代昭示新使命。湖北的年轻作家、评论家有责任有义务讲好新时代的湖北故事,传播好新时代的湖北声音,展示好新时代的湖北形象,阐发新时代的湖北精神。第三,新崛起意味着新目标。湖北将加大精品文学创作力度,继续不遗余力地做好优秀人才的辨识、培养工作。第四,实现新崛起必须要有新气象,应该呈现出高品位、大格调和好生态。
本次对话会由湖北省作协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文学院党委书记何小红、副院长魏天无教授参加对话会,青年长江学者李遇春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