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张爱平教授谈美国文学空间研究的发展、争议与趋向

(通讯员:刘茜茜)2018年12月9日下午,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张爱平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讲坛,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为到场的师生做了一场关于美国文学空间研究的发展、争议与趋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黄晖教授、刘兮颖副教授、王树福副教授及本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出版有《令人向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发言,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以及期刊的专家评审。曾应邀在欧洲和中国近30所大学讲学,被多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

 张爱平教授从近25年来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出现的“空间转向”现象入手,宏观描述了“空间研究热”出现的背景,介绍了文学空间的定义、主要空间理论和方法,特别介绍了文学地理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三种主要的空间理论和方法。张教授认为,文学研究中由时间向空间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文化全球化、城市化等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有空间的一个侧面。在具体介绍文学地理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三种空间理论时,张教授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种理论核心概念,还向大家提供了这些理论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信息。此外,张教授还从文本与自身、文本与文本以及文本与世界三个方面解释了进行文学空间研究的原因及必要性,并从室内空间、城市空间、自然空间以及社会空间几个方面向我们系统地介绍了空间的分类。最后,张教授探讨了空间研究何去何从问题。

 讲座随后进入提问环节,现场气氛更为活跃。杨建教授提到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与空间理论不同,并就文本世界理论与可能世界理论中的“世界”是否能等同于“空间”,以及能否用空间理论来解读《圣经》等作品与张教授进行了对话。苏晖教授最后总结道,这次讲座非常成功,具有前沿性、丰富性、生动性以及启发性,张老师不仅介绍了空间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且,结合英美文学文本进行生动阐发,从研究方法上也给予大家很大的启迪。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