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在我校举办

  12月16日上午九点,由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出席座谈会的主要嘉宾有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芳草》杂志总编刘醒龙,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湖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朱训集,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导、《长江文艺评论》主编於可训,湖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何文正,湖北省作协办公室主任吴小斌,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李建华,武汉市文联秘书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李鲁平,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导、《长江学术》主编方长安,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何锡章,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刘川鄂、黄晓华、周新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院长胡德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为钦、吴道毅、罗义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庄桂成、吴艳,《长江丛刊》杂志社社长、主编刘诗伟,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厚丰、出版社社长周挥辉、副社长董中锋等以及湖北省作协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胡亚敏教授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包括张三夕、晓苏、苏晖、魏天无等在内的众多教授。本次座谈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李遇春主持。

会议分为开幕式和嘉宾研讨两个议程。会议伊始,主持人李遇春依次介绍出席嘉宾。紧接着,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厚丰教授致开幕词。陈厚丰教授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丛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也对莅临本次座谈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做了简要介绍。(陈厚丰教授表示,在共和国的文学版图上,湖北文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文学硕果累累,彰显了湖北文学的雄厚实力,也见证了华师人的不懈努力。张光年从武汉走向全国,成为我国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丛书中由严辉编选的《张光年文学研究集》就是张光年先生文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合集。李传锋是我校友,长期从事文艺期刊编辑和管理工作,丛书中由邹建军编选《小说林中的动物——李传锋小说研究文集》就是李传锋小说研究的资料汇编。刘醒龙是我校客座教授,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双奖得主,《凤凰琴》和《天行者》是刘醒龙教授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民办教师所谱写的生命赞歌,丛书中由李遇春、邱婕主编《从〈凤凰琴〉到〈天行者〉》将20余年来内地期刊、报纸相关评论文章收集与整理,勾勒出二者之间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整体面貌。丛书中由李遇春、汤天勇主编的《湖北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群体研究》中有作家小传、作家创作谈、经典访谈录、代表性评论四个方面,对包括晓苏、张执浩等华师人在内长期在湖北生活和工作并在当代文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有较强创作实力的16位优秀中青年进行集中展示。丛书中由魏天无著《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是这套丛书中唯一的华师学人评论专辑,评论对象涵盖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五代诗人,既注重大家之作,又有对新生代作者的推荐,既有对诗人创作历程的前期描述也有对诗歌文本的细读和阐释。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的出版和发行,是华中师范大学发挥自身优势,为繁荣和发展文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和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从事编辑出版的同志也要再接再厉、奋发努力,出版更多的精品力作,为华师一流学科建设、湖北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胡亚敏教授致辞对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历史进行简短介绍同时对湖北省委宣传部、作协和文联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导、《长江文艺评论》主编於可训代表文艺批评家协会对丛书的出版和发行表示祝贺,将湖北省文艺理论批评形容为“三峡工程”,并鼓励华师研究机构将文艺理论和批评工作做得更加尽善尽美。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湖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朱训集和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芳草》杂志总编刘醒龙也分别致辞对湖北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至此。开幕式圆满结束,全体嘉宾于科学会堂前进行合影留念。

十点,座谈会正式进入嘉宾研讨阶段。研讨分为丛书作者介绍编写情况、丛书责任编辑介绍编辑情况、文联和作协谈阅读印象和评论家发表学术观点四个议题,研讨形式主要是自由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周挥辉表示学术要为教育、为人才、双一流服务,丛书出版要有文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尊重人才和做学术精品。接着,严辉讲述了她在编选《张光年文学研究集》的一些情况,表示这本书资料丰厚且对研究张光年历史资料有着重大意义。魏天无则用“只有感恩,唯有感恩”八个字概括《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成书和出版的全部历程。然后共有12位参会嘉宾对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进行研讨并发表观点。其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方长安谈到人文资源调查研究不仅要立足湖北,还要放眼中国;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表示为湖北在全国学术席位占有一席之地可以在学术整体话题中有一些学术战略;湖北省作协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谈到在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中年轻力量的重要性以及文学的辐射力量;武汉市文联秘书长、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李鲁平认为丛书的出版和发行对作家的经典化会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展现湖北省骨干作家面貌也对提高新锐作家知名度有一定作用。

至此,“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出版座谈会圆满落幕。


附“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简介:(以出版时间排序)

1、邹建军编选:《小说林中的动物——李传锋小说研究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内容简介:小说林中的动物 李传锋小说研究文集》中的部分论文就选自李传锋小说研讨会。而之所以要编选这本评论专集,就在于他的小说很有特点。《小说林中的动物 李传锋小说研究文集》分为:动物·白虎——有关动物小说的评论、乡情·山寨——有关《白虎寨》的评论、历史·文学——有关《武陵王》的评论、会议综述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论李传锋动物小说创作、生态意识观照下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家园的诗意守望、独特的魅力等。

2、李遇春、邱婕主编:《从〈凤凰琴〉到〈天行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简介:1992年,刘醒龙发表了反映民办教师命运的中篇小说《凤凰琴》。1994年,《凤凰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上映,引起极大的反响。在《凤凰琴》的基础上,刘醒龙于2009年写出了长篇小说《天行者》,小说分为“凤凰琴”、“雪笛”、“天行者”三个部分,并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从《凤凰琴》到《天行者》,是刘醒龙以高贵的人文精神理想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民办教师”所谱写的一曲生命赞歌。《从〈凤凰琴〉到〈天行者〉》编者将20年来期刊报纸上有关两部作品的相关评论文章进行了整体性搜集与展示。李遇春、邱婕主编的《从凤凰琴到天行者》以发表时间为编排顺序,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编撰:上编为“《凤凰琴》:一曲弦歌动四方”,下编为“《天行者》:远去的精神风景”,外编为“作家刘醒龙谈《凤凰琴》和《天行者》”。以期钩沉出有关二者之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整体面貌。

3、魏天无:《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简介:新世纪以来,湖北诗人的创作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已成为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重镇,湖北诗人的沉潜、冷静和自信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肯定。《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所评论的对象,涵盖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五代诗人,其中既有对诗人创作历程的全景描述,对诗人创作用心和精神指向的体察,也有对诗歌文本的细读和阐释。作为见证的文学,诗歌折射着新时代的波谲云诡,评论则在这种折射中考察和辨识诗歌之于人的生存的价值。《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既注重大家之作,又不偏废对新生代优秀作品的推举;在研究范围上,《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所关注的不仅是小说,也包括诗歌和影视剧作,随着文学边界的拓展可能还会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和文化活动领域;就研究角度而言,《同时代人:诗意的见证》既有宏大的政治叙事评论,又有从生态、性别、伦理等角度的切人。

4、严辉编选:《张光年文学研究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简介:张光年(1913—2002),原名张文光,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严辉编选的这本《张光年文学研究集》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收录张光年的文学自述与文学主张,以及张光年文学活动与文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全面反映了1930年代以来张光年文学研究的整体学术面貌。《张光年文学研究集/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专业性,其中部分文章为新近发现后的首次刊行。《张光年文学研究集/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为目前国内完整的张光年文学研究的文献著作,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

5、李遇春、汤天勇主编:《湖北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群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简介:荆楚文学自古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丰盈,发展蓬勃。《湖北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群体研究/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主要择选了出生于1960年代及其以后,长期在湖北地区生活和工作的十六位优秀作家,他们在中国文坛已具有一定的名声,是有较强创作实力的中青年作家,由“作家小传”“作家创作谈”“经典访谈录”“代表性评论”四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