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李燊)教育部长江学者、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我校杰出校友左东岭老师正式受聘为我校一流学科中国文学学科特聘教授,并于11月11日至15日莅临文学院讲学授课。这次讲学的内容是“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课程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及建构史”。左东岭教授谈到,文学思想史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作为一种范式,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及特定的研究方法。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必须重视历史还原,采取理论批评与创作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文人心态产生的内外因进行综合性、历史性考察。左东岭教授还梳理了中国文学思想史作为一个学科形成、定型、发展的过程。他说,罗宗强先生汲取程千帆、傅璇琮等学者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研究专长开创了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地。目前,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已经发展成熟,这个学科具备坚实的学术根基,有着广阔的、可持续开发拓展的空间。
第二部分内容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左东岭教授剖析了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历史还原存在的可能与观念、方法。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历程,详细讲解了中国文学思想观念还原的阐释学基础。他还谈到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乔伊斯·阿普尔比等人的历史哲学理论,赫施、艾柯等人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解释学理论。他引用罗宗强先生关于文学思想史研究中历史还原方法的论断说,我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历史,力求推测真实的历史面貌,完全排除主观成分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力求做到接近历史”。左老师提醒同学们,在研究中,要从认识、史料和研究技术三个层面尽可能地达到历史还原。他说,认识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史料具有部分的可靠性,在从事文学思想史研究的过程中,学者必须能够做到有效地概括提炼史料,在认识和史料之间达成统一。
第三部分内容是“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左东岭教授阐明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中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之间存在三重关系:创作弥补理论批评之不足、二者相互印证、二者相互矛盾。文学思想研究的核心方法就是将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提炼特定时代、特定文人群体整体性的文学观念。在研究中,我们要采取文体辨析、文本解读、观念提炼和综合考察等方法,把握诗话、诗论、诗法和诗评之间的文体异同,区分理论批评之文献与文本写作之文献不同的形态,厘定不同种类文献各自特有的定位和价值,考察文献生成背景与作者创作意图,确定文本形态与作者思想表达的远近关系,辨明文献材料作者与叙述者的差异。左东岭教授以李商隐、袁宏道文学观念为例,从文学思想史的角度剖析了这两位作者的创作中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文人心态,申明了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研究相结合以提炼文学观念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的内容是“文人心态的价值与提炼”。左东岭教授谈到,影响文人心态的主要因素是政局变化、思想潮流、士人的具体生活境遇。左东岭教授引用罗宗强先生的观点申明“影响文学思想演变最重要的还是古人心态的变化,社会思潮对于文学的影响,最终还是通过士人心态的变化来实现”。在文学写作与士人心态的关系研究中,存在文如其人与文不如其人的争论。左东岭教授围绕这一争论,以袁宏道为例,阐明了文学思想史研究中文献使用的效度以及边际文献的使用等问题。左东岭教授还述及他从事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元明之际的文人心态。他将元明之际文人的心态分为守道与行道两种,并将这一时段的文本类型概括为山林文学与台阁文学,进而剖析了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呈现的两种风格特征:淡泊自守的闲适审美形态、诗随时变的沉郁审美形态。
左东岭教授于1983年师从我校中文系黄清泉先生攻读硕士学位,于1992年师从南开大学中文系罗宗强先生攻读博士学位。这次讲学的内容是左东岭教授治学三十余年来学术成果的凝练,体系严密、内容宏富。江城冬夜,围坐一堂,睿思荟萃,慨当以慷。课堂上,古代文学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踊跃提问,左东岭教授就所提问题循循善诱,详细阐明了如何统筹作家作品的文学思想,如何区分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如何文体的跨界等问题。他还勉励文学院的同学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努力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不断提高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