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韩春燕教授讲座《生活的庸常与写作的神性》顺利举行

(通讯员 李聪聪 舒佳欣)11月23日晚上,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韩春燕教授在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做了题为《生活的庸常与写作的神性》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李遇春教授主持,张岩泉教授、窦金龙老师、余迅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李遇春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优良传统,并对韩春燕老师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对当代文学学科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钦佩。韩春燕老师向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快速发展表示祝贺,并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开始本次讲座。

韩老师认为,“庸常”与“神性”是辩证统一的,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往往潜藏着不可知的“神性”。那些生活中看似荒诞、非逻辑的现象,用文学的规则和逻辑表现出来往往就是“神性”。以此为标准,韩老师对当前影视及文学创作中人为割裂人与外在关联,湮没于生活的琐碎与“庸常”从而有意无意逃避“神性”的潮流表示担忧。她认为这种简化生活的处理方式根源在于创作者对所处世界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干瘪的世界,作品的美学光晕也因“神性”的消弥而丧失。与之相反,那些面对天地万物说话,将人与自然、人与周遭的世界融为一体的创作,往往因其“神性”光辉使作品呈现出寥廓的气象,并给人更多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震动。

韩老师紧接着以莫言、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次仁罗布、李修文、叶舟等作家的创作为例,提出一个好的作家要对所处世界有着充分的了解;要有超越庸常的思维,敬畏生命、心怀慈悲的态度;并能以异于常人的敏锐知觉从生活的“鸡零狗碎”中发现“神性”。在此基础上,优秀的作家还要能够通过想象等手段将在生活中发现的“神性”于作品中予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在具体创作时,不能用生活的逻辑衡量文学的逻辑;故事可以很“离谱”,但细节一定要丰富真实;同时还要兼顾写作时的密度与节奏,尽量做到张弛有度。这些既是一个优秀作家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可视作阅读及研究者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

随后,文学院、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在讲座过程中与韩春燕老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李遇春老师做最后总结。他认为韩老师“接地气”的“闲聊体”讲述方式不仅改变了我们对“高头讲章”式学术讲座的印象,而且为我们的生活和学术研究提供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启示。首先,优秀的作家要是生活家,要热爱生活。其次,作为研究生,我们面对的经常是格式化、庸常化的生活,要善于在其中寻找非理性、超越性的“神性”。最后,本次讲座还涉及一系列创作美学问题,诸如“实”与“虚”的结合,写作密度、行文节奏的把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这对研究生期间的学术研究及生活必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