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卫玥、陈郁文)2019年9月21日晚,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生成与古代文学经典阐释”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在古代文学教研室举办了以“文本、文献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为主题的青年学者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邀请的青年学者有: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伏煦老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李辉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学谦老师及大连理工大学龙成松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刘洋老师参见了座谈。我院副院长李遇春教授致辞、总结,讲座和讨论由李程老师主持,罗昌繁老师、苏小露老师及在校硕士生参与了此次讨论活动。
伏煦老师和李辉老师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伏煦老师的报告从清代学者章学诚“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这一学术史论断入手,讨论了章氏所认为的诸子和文集本质上的不同,即立言宗旨的有无。在此基础上,伏老师进一步研究了两汉诸子与各体文章和文集的关系,并分析了西汉文章在《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情况、西汉诸子在文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同时推测了西汉文章不见于《汉志》著录的原因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学术史信息。伏老师认为诸子和文集在中古时代的兴替是一个长时间的学术史历程,从文体形式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在传统学术史重视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为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表达方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李辉老师则从文本性质出发,认为今本《诗经》是“经典化”“文本化”之后的结果,与流传于乐官系统、用于实际乐用的“乐本”歌诗在内容和结构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乐本”歌诗存在辅助歌唱的乐章提示语、角色分工提示语等,这些指导乐用的信息在《诗经》中都删去了,而留存于《郑风·女曰鸡鸣》《溱洧》等中的“女曰”“士曰”,则体现了角色提示语删除未尽、且篡入正文的情形,反映了周代歌诗“文本化”带来的歌诗视角、结构的变化。李老师还举例说明了“乐本”歌诗的“文本化”(即去乐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异,以此分析《诗经》中一些复杂文本的成因。
张学谦老师和龙成松老师从文献的角度阐释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张学谦老师认为从孙瑴《古微书》到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所编《纬书集成》,的确实现了纬书文献的一大总结。张老师肯定了日本学者搜集中日两国稀见文献,排比明清辑本所收佚文的贡献,但指出其中存在着未经核对原始出处、误辑佚文、条目重复等问题。此外,张老师以“清河郡本”《纬书》流传的过程为例,提示我们文献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没有坚实的文献基础,文学研究的可靠性将受到严重影响。龙成松老师则从个人学术经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文献搜集不一定与文学研究相伴而行的事实。龙老师讲述了自己研究“唐代民族与文学”的初心与搜集唐代少数民族文献的历程,文献搜集的过程会不断伴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大量石刻文献的发现虽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庞大的材料,却也存在着围绕文学外围无法深入的状况。龙老师提醒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唯有不骄不躁、厚积薄发方能深入研究,取得成果。
讲座尾声,同学们围绕着战国时期文风的转移及《雅》《颂》篇中的提示语进行了提问,老师们围绕着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李遇春副院长进行了总结,他感叹了新一代青年学者在学术上的激情和眼界,谈及了四位老师研究方法对自己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