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0日讯(记者周满珍)18日,华中师范大学博导、数千万人点赞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作品集在上海书展举办首发式。新书签售持续近三个小时,直至出版社准备的新书抢售一空。
20日,回到武汉家中的戴建业,第一时间在家中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的专访,畅谈被“网红”身份遮蔽的学者深度和才华见识。
“名气再大,读他的文章死气沉沉的,就知道他没有才气”
戴建业告诉记者,最新推出的《戴建业作品集》包括6本学术专著,2本文学史论和社会文化随笔《你听懂了没有》,其中《文本阐释的内与外》《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六朝文学史》《两宋诗词简史》《你听懂了没有?》是首次出书;《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戴建业精读老子》《诗囚》是旧作的修订改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是这二十年来的第五版,“ 陶渊明新论作为学术著作如此受欢迎,完全出乎意料”。
戴建业透露,此次在上海书展出席他的新书发布会的嘉宾基本是同行,有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复旦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陈引驰、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李又顺,“李又顺是很有眼光的出版名家,早在十几年前,他偶然看到了我的两篇学术论文,就主动向我约稿出书,来信说喜欢我文中的‘思想’和文笔”。
学术著作等身,却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网红教授”“段子手”“金句王”,戴建业坦言自己不是很在意各种称谓。“也无需正名。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带头人,这就够了。至于才华、学问、见识,读读我作品的序言,就知道我是不是水货。名气再大,读他的文章死气沉沉的,就知道他没有才气。”
对被“网红”遮蔽的学者身份,戴建业在《美好的人生才刚开始》一文中写道,“我只是想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戴建业,男人好色,文人好名,我都占据了。我连白头发都不染,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不太在乎别人怎样看我,一旦把自己写的和讲的公之于世,就让人批评,任人指点,由人笑骂,赞美固然温馨,批评更当感激。”
“学者也应是文章家,鲁迅放在今天也是博客写手”
不少年轻读者,是从头条号、抖音等平台认识戴建业。其实,从2011年开始,他就在网易博客发文,三年时间写了400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并获得网易“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称号。“我听说是网易创始人丁磊很喜欢我的文章,发话说戴教授的文章要重点推送,我的文章才得以常被推送到头版重要位置,广为传播。”
他说自己写得特别快,有时甚至一天可以写3篇,几年下来,综合数据在文化类博客上排第一。
戴建业说自己的文化随笔是在见识的深度之外,追求笔墨趣味。“这一点可以说承继了鲁迅、胡适等学者的传统,他们是既是学者,也是文章家。胡适每周要花两天时间写杂文、社会评论,鲁迅放在今天也是博客写手,稿酬很高,他看电影都是私人包厢。我也算是沾市场经济的光,文章有人看,便可以广泛传播。”
文章很早就受欢迎,但麻城味普通话也很受欢迎,戴建业不禁对自己幽了一默:“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短处,以前我的课受欢迎,那是在课堂上,学生不懂举个手,我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视频时代,何曾料到我的普通话会成为我的特色。”
对大众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如“被大学耽误的段子手”,戴建业直言是“现场效果”,一是经典读得很熟悉,对作品烂熟于心。
“我每天凌晨两点才睡,不到八点起床,对经典作品烂熟于心。如果在演讲时或课堂上翻下书,看下教案,人家听不下去。二是在课堂上,听众很热情很激动,就特别有灵感,容易说出朋友们喜欢的金句。”他说自己的段子都是随机的,和当时心情、激动的程度等有关,“像种个鬼田,就来自现场感叹,我自己都我没想楚,脱口而出。至于‘找仙人、采仙草、 炼仙丹’,那是有非常多历史材料支撑,翻翻杜甫诗,他经常写自己这段时间干了什么,可以找到很多证据”。
“任何一首古代文学作品,如果只能读出古代人的意思,这个作品就死了”
戴建业曾在《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的后记中说——“古代文学研究的真正突破应当表现为:对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重要的文学现象、著名的文学流派和社团,提供了比过去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做出了更周详的阐释、更缜密的论述”。
对古代文学如《精读世说新语》《精读老子》,他尽量不重复前人,“任何一首古代文学作品,如果只能读出清朝人、明朝人、 宋朝人的意思,这个作品就死了。要读出生命力,作品才有活力”。
戴建业还将读古代文学与社会事件、文化世情相结合,从独特的文化视角进行审视,尽可能见人之所不曾见,言人之所未尝言。 比如,他将李白与白领996工作时间结合,写出《工作不称心?别学李白“耍大牌”》,他写道,“我们都想当李白,认为李白可能很快乐,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是我告诉大家,李白还说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而且他说‘行路难’的时候比‘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候更多“。
此外,李白还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就是说今天我过得不开心,明天我就不干了。像李白说的这种态度,我叫他“耍大牌”,不可效仿,随便辞职。
面对年轻父母在育儿问题上的焦虑,他以陶渊明的《责子》诗来探讨“下一代不争气?看看有五个熊孩子的陶渊明”。大意是陶渊明“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即五个儿子全部不读书,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已经16岁了,他懒惰起来天下无敌。还有不爱文术的阿宣等五个熊孩子,但陶渊明最后却能自嘲地接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意思是老天送给了我这几个宝贝儿子,有什么办法呢?还是喝酒吧。
戴建业借此建议时下的年轻人,人生不如意时,不妨借鉴陶渊明、苏东坡的自嘲态度,“经典之作就伟大在每个时代都能让读者读出新意,读出共鸣”。
儿子婚礼致辞阅读量逾千万 校友会发言长达16000字
他也是个”劝婚“高手
戴建业最近有两则爆款文章。一是他2018年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妻子永远是丈夫“最美的风景” 。至今仍被网友疯狂转发,目前在今日头条上的阅读量已逾1100万。
“这里我要特地叮嘱新郎新娘,爱情不只是短暂的两性吸引,更是相互长期的包容,双方天长地久的关爱。从来没有爱过别人,又从来没有被人爱过,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双方既要学会奉献,也要懂得感恩。人们可以量身定制自己的鞋子和衣服,但无法量身定制自己的太太或丈夫。夫妻来自不同的家庭,双方都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可能造成相互冲突,也可能变为相互补充,关键要看能否接受这种差异,能否欣赏不同的个性。是爱情让你们迈入婚姻的圣殿,但是婚姻并不仅仅只有爱情,它更多地意味着承诺和责任。父母今后只是你们生活的配角,你们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我想特别提醒新郎,‘好男人沿途都有好风景’纯属一派胡言,妻子永远是丈夫‘最美的风景’。有些异性远处看优雅迷人,走近相处可能难以容忍,因此,在婚姻上绝不能相信‘在野党’,要切记‘妻子还是自己的好’。”致词中的婚恋观打动了很多人,不少婚姻情感作家还专门撰文探讨,传播了婚恋正能量。
其二是他为华中师范大学深圳校友会作演讲时所写的《中国古典爱情诗歌中的灵与肉——结婚吧》,“我得知我的很多年轻校友,还是剩男剩女。我是搞古代文学的, 便谈谈‘中国古典爱情诗歌中的灵与肉’,劝我的校友结婚”。他说这段开场白,原本几百字就够,没想到他洋洋洒洒写了16000多字,“创造了今日头条长篇文章阅读的新纪录,光收藏就有5000多人”。
这篇长文既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等古典诗词,也引用了西方大儒罗素的经典名言,学识含量高,戴建业却说自己全程不查资料,信马由缰,“都是名诗,烂熟于心”。以致于不少网友留言惊叹:“戴教授真厉害,光结婚就写了万字长文。”
(新闻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