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李莉 马健)近日,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我校杰出校友傅道彬老师应邀参加我校桂子山论坛,于6月14日至16日莅临文学院讲学授课。
6月14日,傅道彬教授在文学院三楼报告厅开展了题为“沿波讨源: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讲座。本次讲座由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戴建业教授主持,韩维志、王炜、余祖坤、付林鹏等老师出席本次讲授活动。讲座中,傅道彬教授回顾了自己在桂子山的求学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并介绍了自己在研究“沿波讨源: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这个宏观话题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傅道彬教授紧紧围绕“先唐文学研究”这个话题展开,以先唐文学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为基点,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语言风趣,内容丰赡,为大家触类旁通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其他各专业研究生全程参与,教室内座无虚席。
6月15日至6月16日,傅道彬老师在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为全体研究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集中授课,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讲授了四部分内容:诗性智慧,周代歌诗,城邦文化和君子文学。关于“诗性智慧”,傅道彬老师为学生讲解了《周易》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和“变风变雅”中蕴含的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充分阐释了中国早期文化的诗性智慧。在“周代歌诗”的讲授中,傅道彬老师区分了“诗歌”与“歌诗”的概念,认为存在于周代的是诗乐舞合一的歌诗,而非诗歌,进而讲解了周代歌诗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周代文学面貌。关于“城邦文化”,傅道彬老师认为周代社会展现了城邑文明的高度繁荣,他在城邦社会与春秋时代文化的交融中重现了春秋以前的城邦时代,认为城邦的自立促成了思想的自立。在“君子文学”方面,傅道彬教授讲解了中国文学中的君子形象,然后分析了君子的道德追求如何成为中国文学的理论追求,重点分析了君子一词从阶级向道德意义的转化,深刻阐释了君子从阶级称谓到人格术语的转变,并详细讲述了何为君子之容、君子之德、君子之学、君子之趣。傅道彬老师此次授课,从周代学术谈到明清文学,从宏观的文化谈到具体的形象,广征博引,各位研究生也在和傅道彬教授的交流中大大拓宽了研究视野。
傅道彬教授于是华中师范大学杰出的校友,他师从石声淮、张舜徽两位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及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他更是学术界内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先后出版了《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诗外诗论笺》《晚唐钟声》《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等学术著作,主编了《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小说》《钱基博学术文选》《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精神》等著作,并在《中国文化》《文化研究》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他的学术著作视野开阔,监视深刻,而且资料翔实,功力深厚,深为学术界所称道。《光明日报》、台湾《中国文化月刊》《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多次报道其学术观点,高度评价其学术成就,称其“学术上独张一军,理论上有创造性突破。”这次讲学的内容是傅道彬教授治学多年来学术成果的凝练,观点有力、内容新颖,为在校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