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桂子山人文论坛第263期:张爱平教授谈族裔文学及如何重新界定英语文学

(通讯员:刘茜茜)2019年620号下午和晚上,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张爱平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外国文学教研室为到场的师生连续做了两场学术讲座,讲座重点介绍了族裔文学在文学研究和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发展,以及跨文化、跨国界背景下英语文学该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两场讲座分别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和硕士指导组组长杨建教授主持,刘兮颖副教授及本学科的硕博士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 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曾应邀在欧洲和中国近30所大学讲学,被多所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并在上海解放日报和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周刊上多次发表有关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文章。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在下午的讲座中,张爱平教授从大熔炉”(Melting Pot)和“沙拉盘”(Salad Bowl)两个隐喻入手,宏观阐述了近百年来美国文化、种族和族裔认同中的多元化趋势,介绍了种族融合和文化杂糅下“美国的棕色演变”。苏晖教授最后总结到,张老师梳理了族裔文学在美国文学教学和研究中的演变,涉及到族裔文学相关术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以及学术研究的变化,给予大家很大的启迪。在晚上的讲座中,张爱平教授厘清了后殖民文学、英联邦文学、英/美式英语文学、跨国文学、英语文学等几个术语,特别是当今跨国、跨种族、跨文化书写中不断扩大的“英语文学”界定问题,以及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文学的新特点及新课题,并援引霍米·巴巴有关文化定位的论述,对跨国作家的复杂身份和创作进行生动讲解,探讨跨国书写如何动摇了基于国家或语言的种种文学体系概念。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杨建教授提出族裔身份掺杂着人种、地域、语言、文化、权力等多种因素,并就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的界定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对话。张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对“多元文化主义”存在的疑问,阐释了这一术语的内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张爱平教授的两场讲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术性强,在场的师生在这两场学术盛宴中受益良多。两场讲座都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