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王晋康汤哲声谈科幻写作:科学内核与人性主题

(通讯员:张唯 殷小村 摄影:于玥)5月14日晚,王晋康、汤哲声做客华中师范大学利群书社倍阅书店,开展《科幻写作: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座,与近百名科幻爱好者进行交流。此次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摇篮文学社、科幻协会、文学院《桂风》编辑部承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现场座无虚席,到场学子们反响热烈,奇思妙语解惑,笑声掌声不断。

 胡亚敏教授发表致辞,向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老师、著名学者汤哲声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她提出,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生活”“富有想象力”“在对理想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中保持好奇心”的人,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学院应该形成“创作、批评、理论”一条龙,让作家、杰出学者竞相涌现是一流学科的使命。作为科幻小说的推崇者,在胡老师看来,尽管科幻小说在国内尚且小众,但未来必然形成大势。

 汤哲声教授发表题为《王晋康: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思想者》的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品读王晋康作品的感想与对科幻文学的看法。他从备受关注的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谈起,提出了“何为科幻”的核心问题,并引述王晋康的观点“科幻的内核是科学”对此做出解答。在王晋康的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中,科学体系、科学精神、科学手法三者构成了科幻的核心,而人类本位主义则是科幻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蚁生》是王老师的半自传小说,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科幻小说。”汤哲声教授向同学们力荐了《蚁生》《逃出母宇宙》等王晋康的代表作,并通过文本的精细分析,指出王晋康作品对人性之美进行细致描写,是其主要写作特征之一。

 王晋康发表题为《文学是人学,人是什么?》的演讲,就人类文明提出了多个面向的漫谈式探讨。他从起源、现状、未来三个维度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剖析。王晋康提出,就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始终符合生物规律和地理规律,人性来源于动物性,同时带有物性。在他看来,“人对自身生命的敬畏和神圣化是人类一切道德法律的基础”,但伟大的科学也悄然解构了人对自身的神圣化认知,带来了胚胎技术、克隆人、基因编辑等伦理道德的困境。这些未解的难题成为了当下科幻文学的重要题材。

 谈及人类本身的善恶时,王晋康认为,生物的本性是自私利己的,但是进化关注的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族群整体的繁衍,合作而非杀戮更有利于整体的生存,故而生命的本性包含着利他的成分。因而,尽管人类的历史以恶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普适的道德,但人类能够在“恶的粪堆上长出善之花”,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强化“善”的成分。人性由恶转善的发展趋势也在文学上得以反映,母爱和情爱等成为了文学永恒的主题。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性的,但是人本身并非永恒天然神圣之物,本身就是漂移的。”王晋康也指出了科幻和纯文学之间的异同之处。他认为,纯文学更多描写的是近代社会的人性,在写古人时往往带入了现代人的标准,是对历史的现代解读。科幻同样是以人代入外星生物,但不同的是,纯文学是自视,科幻是外视。纯文学往往探寻人心的绚丽,科幻发掘人性的冷峻。前者细腻,后者深刻。前者更近于哲人悲悯的目光,后者则是神明冷静的视角。

 对于“人类是否会持续进化?如何进化?”“人工智能能否改善或者超过人类”等热点议题,王晋康老师也表达了自身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人机合一、电子式的生命形态都有可能,而基于“人类智能最早来源于无生命物质的偶然组合及深度复杂化”的观点,人工智能也必然能够复制甚至超越人类智能。对于“人类会不会灭亡”、“人类是否为神级文明的试验品”、“人类是不是真实的存在”等“脑洞”想法,他也以严密而不失风趣的方式提出了讨论。

 在提问环节,两位老师也与学子们就科幻创作、科学概念、人类未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此次活动在新夏暗夜骤雨里,在师生集体合照中落下帷幕。

嘉宾资料

 王晋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暨副理事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誉会长。曾获银河奖(中国科幻最权威的奖项) 头奖、世界华人科幻大会星云奖的长篇小说奖、最佳作家奖、终身成就奖等。

 汤哲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项目,担任中国张恨水学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