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北师大钱翰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座

(通讯员:李贺文)自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我院一直致力于响应学校的号召,加强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推动文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5月11日,应文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钱翰教授在一楼报告厅做了主题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之镜中的他者形象”的讲座,由我院胡亚敏教授主持。钱翰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法国法兰西学院访问学者,同时也是《文化与诗学》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在讲座当中,钱翰教授对“外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变迁做了一番梳理。他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外国”是一个频繁被使用的词语,但我们却并不是在它的本意上使用它的。因为,外国的本意是指“其他的国家”,而在近代中国的语境当中,外国一词往往被窄化为专指那些“在整体上或某一方面比中国更具有优势的国家”。

 为了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钱翰教授对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的华夷之辨经历了一个从“崇华贬夷”到“自认为夷”的过程。早期的华夷之辨是以血统为标准的,炎黄子孙为“华”,非炎黄子孙为“夷”;后期的华夷之辨则以文化的优劣为标准,文化更具优势者为“华”,劣势者为“夷”。近代以来,中国认为西方文明更具有优势,所以“自认为夷”。因此,“外国”就从一个中性的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判断的概念。

 最后,钱教授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此做了总结。他指出,我们都是在自己所树立的镜像当中认识自己的,在社会关系中,这个镜像就是“他者”。通过对外国这个“他者”的分析,让我们对中国自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钱教授也提醒我们,中国除了自己构想的大同世界之外,能否找到一个可以引为镜鉴的“他者”,保持对自己的自省意识,是中国将来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胡亚敏教授也进行了简要评析,她充分肯定了钱翰教授的思考,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