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系列讲座

  3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桂子山,共同参与我院李遇春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端论坛。借此机遇,文学院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师生开办系列学术讲座。

吴俊:文学的世纪之交与“80后”的诞生

 (通讯员:范雅文)3月22日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俊先生主讲的《文学的世纪之交与“80后”的诞生》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开展。本场讲座由我院张岩泉教授主持,到场有岁涵老师、杨晓帆老师、余迅老师及文学院部分本硕博学生。

 吴俊教授从世纪之交的文学背景出发,详细地探讨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经济体制、文化市场的新变,并进一步论述这种转变给文学的组织体制、生产机制、传播媒介所造成的冲击。接着,吴教授论述了在文学创造、传播的背景发生变化后,“80后”这一批创作群体是如何在市场、批评家、读者的合力下被命名的。随后,他具体结合80后新锐科幻作家郝景芳等个案,论述了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概貌及未来方向。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等问题,吴教授为现场同学一一解惑。讲座临近尾声,张岩泉老师进行了精彩总结,他认为吴教授此次讲座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即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的发展,在场同学听后深受启发。

张福贵:文学史观与学科性问题

 (通讯员:范雅文)3月23日下午,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先生主讲的《文学史观与学科性问题》在文学院二楼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成功开办。此场讲座由我院王泽龙教授主持,到场有武汉大学金宏宇教授、我院张冀老师、岁涵老师、王雪松老师、窦金龙老师、余迅老师及现当代专业各级硕博士研究生。

 张福贵教授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现状谈起,强调在文学史研究过程中,“转换思路”、“改变观察视角”的重要性,并倡导作“第二步思考”及“逆反式思考”。随后,他总结了中国新时期以来现代文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追随西方文论的“跟着说”,到与西方文论逆反寻求中国资源的“对着说”,再到兼顾中西古今文论,意欲形成独特自我话语体系的“自己说”。最后,张教授还以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之争为例。探讨了现当代文学的学科边界与学术边界等相关问题。

 王泽龙教授对张福贵教授的观点十分认同,并就其中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现场提问环节,文学院师生踊跃发言,张福贵教授一一解惑。最后,张教授与现场师生合影,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

刘勇:对话经典——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融合

 (通讯员:范雅文)3月23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勇先生主讲的《对话经典: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融合》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展开。本场讲座由我院胡亚敏教授主持,到场有《文学评论》编审刘艳及各年级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

 刘勇教授从古今中西的文学经典出发,强调阅读经典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指出文学经典应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不是随读随弃。他认为经典对于人生的意义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并倡导同学们常读经典、畅读经典、常读常新。随后,刘教授具体结合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阿Q正传》,与在场学生就文学经典性的相关问题展开频繁互动,会场气氛相当活跃。

 讲座临近尾声,胡亚敏教授进行了精彩总结。她认为刘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对文学院学生理解经典、重读经典有极大的裨益,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再次强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施议对、黄仁生、陈斐:“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三人谈

 (通讯员:张钰筱)3月23日晚,《“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三人谈》在文学院一楼学术卡吧顺利举办。澳门大学教授施议对、复旦大学教授黄仁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斐与我院李遇春教授畅谈“现当代旧体诗词”命名及其独特价值。到场有汤江浩教授、杨晓帆老师、窦金龙老师、余迅老师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

 “三人谈”首先从“现当代旧体诗词”的正名问题着手,学者们分别就所“国诗”、“汉诗”、“古近体诗”、“格律诗”等命名概念进行审慎辨析,提出“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是相对客观、贴切的概念。随后诸位老师对现当代旧体诗词的传承性、创新性、经典性进行了畅谈。对谈专家一致认同,旧体诗词的创新首先要在对传统的继承上完成,旧体诗词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散发新的生命活力。

 最后,李遇春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特别提到对现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要注重作家与作品的双重文本,既要注重诗词内在的审美特性也要注重诗词外部的社会历史背景。

钟振振:古代山水诗词鉴赏

 (通讯员:范雅文)3月24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钟振振先生主讲的《古代山水诗词鉴赏》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开展。

 本场讲座由我院汤江浩教授主持,汤教授首先对钟先生开展这次讲座表示感谢,当汤老师介绍钟先生为唐圭璋先生的弟子时,会场惊叹声四起。整场讲座,钟先生娓娓道来,透着儒雅的哲思。钟先生特别强调了中国山水背后的人文底蕴,他说“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确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阅之令人震撼,但是震撼过后,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而中国的山水则不单单是自然的山水,更是人文的山水,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江河都浸透着诗意”。 

 随后,钟先生通过对于曹操《观沧海》、李白《望天门山》、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中国古代经典山水诗词作品的鉴赏,向我们展示了他独到的诗歌鉴赏方法、眼光和品味。

 在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有同学就具体诗作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理解,钟先生则表示对于每一首诗,同学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体会,只要言之有理,皆能成立。

沈卫威:对五四新文化的批评与反思

——从《学衡》到《东南论衡》

 (通讯员:王彪)3月24日下午,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先生主讲的《对五四新文化的批评与反思——从<学衡>到<东南论衡>》在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顺利举办。本场讲座由我院李遇春教授主持。我院岁涵老师、窦金龙老师、余迅老师及各年级硕博士研究生在场聆听。

 沈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自由派、激进派、保守派的研究,尤其是在学衡派研究上卓有建树,近年来转向现当代文学的史料档案研究。沈老师先从自身治学历程的回顾出发,谈到其学术研究的机缘与内在理路,并为我们呈现出一位孜孜追求属于自己文学研究“概念”的勤恳学人形象。随后,沈老师将讲座的内容引向学衡派。他首先通过柳诒徵、胡适、胡先骕、张其昀、胡焕庸等人对学衡派及东南学风的定义梳理了学衡派的内涵与外延。其次,他着重以杂志为载体,从《学衡》到《东南论衡》来阐释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与反思。最后,沈老师特别强调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与档案的重要价值,并透露自己近期将出版史料整理、研究新书的讯息。沈老师在整个讲座过程中非常投入,富有激情,给在座的师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印象。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文学院师生踊跃发言,向沈老师提出“学衡派”的边界与分期如何界定,如何提出属于自己的“概念”等问题。沈老师一一作出精彩的回应。临近尾声,李遇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他认为沈老师孜孜建构自己完备的知识体系,寻求属于自己的言说“概念”并扎实从史料做起的治学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与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