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李顺鹏)2020年6月28日上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吴笛教授做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桂子山人文论坛,在线上为参加论坛的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西方十四行诗的生成语境、文化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苏晖教授主持,华中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文学院杨建教授、刘兮颖副教授、刘云飞博士及华中师大校内外的众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吴笛教授长期致力于英美诗歌、俄罗斯诗歌和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出版了《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哈代新论》《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等十多种学术著作、《苔丝》《雪莱抒情诗全集》等数十种译著,以及六十多种外国文学类编著。吴笛教授曾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赴斯坦福大学访学,现任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A&HCI收录期刊《文学跨学科研究》副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讲座伊始,吴笛教授指出,十四行诗是流传于世界文坛的重要诗体,也是众多文学经典的载体,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为重要的诗体之一。吴笛教授进而提出问题:作为一种重要诗体,十四行诗起源于何时何地?为谁首创?针对这一问题,吴笛教授首先对学界的数种观点进行了质疑,如对认为彼特拉克首创了十四行诗的反驳,因为但丁在诗集《新生》中先于彼特拉克使用了十四行诗的诗体。然而,但丁也并非十四行诗的首创者,一些学者根据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如斯皮勒认为十四行诗起源于1230年的意大利南部地区,克伦亨斯认为十四行诗由意大利诗人贾科莫·达·伦蒂诺于1220年前后创立,法国学者阿瑟利诺认为十四行诗产生于法国,中国学者杨宪益先生则推论十四行诗产生于唐朝。
对于十四行诗的首创问题,吴笛教授从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文化语境。由于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紧密的联系,就应关注古罗马的拉丁语和诗歌,基于此,对十四行诗的研究就必须关注古罗马的八行诗和六行诗。吴笛教授指出,八行诗和六行诗稍稍先于十四行诗产生,并影响了十四行诗在形式方面的生成和发展,而十四行诗的流行和普及又促进了八行诗和六行诗的兴盛,而将八行诗和六行诗结合在一起变成十四行诗的行为并不需要过多的努力。吴笛教授因此指出,这便是十四行诗在古罗马的文化渊源。其次是社会语境。古罗马时期,由于奥古斯都等人的大力提倡以及个人意识的萌芽,抒情诗得到了推崇和发展,出现了卡图卢斯等抒情诗人,而十四行诗就和抒情诗联系紧密。从叙述角度来看,十四行诗使用的也是第一人称,因此十四行诗、八行诗和六行诗诗体都适合对个人意识和个人情感进行表达。在之后的中世纪前中期,十四行诗随着教会对个人意识表达、抒情诗的压制而逐渐衰落,直到中世纪后期,十四行诗才重新焕发活力。基于对传达个人意识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诗人必然将自己的视线转向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萌芽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吴笛教授立论,十四行诗并非起源于向古希腊、古罗马学习的文艺复兴时期,而是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十四行诗,只是那时它还没有特定的名称。
在详细探讨了十四行诗的首创问题之后,吴笛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十四行诗的初始生成及其发展演变问题。首先是初始生成问题。吴笛教授指出,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是对十四行诗作出重要贡献的第一人,在其作品《歌集》中,有着大量的构成十四行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八行诗和六行诗,甚至十四行诗也偶有分布。吴笛教授认为,卡图卢斯作为十四行诗的首创者是毫无疑问的,但卡图卢斯对十四行诗的贡献远不止这些,简单来说,他的贡献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诗的音节要素中的“十一音节率”的首创;二是八行诗、六行诗、十四行诗等具体诗体的运用;三是诗的基本主题的确定;四是诗中体现了自传性和叙事性。
吴笛教授还就十四行诗的发展演变问题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十四行诗自古罗马诞生以来的演变。十四行诗在中世纪前中期停滞不前,中世纪后期才得以流传开来,13、14世纪盛行于意大利,代表作家是但丁。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十四行诗这一艺术形式开始在意大利以外的地区传播,最早流传的国家是法国,代表作家是龙萨。直到19世纪,十四行诗依然广为流传,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波德莱尔、普希金等。20世纪的十四行诗几乎传至欧美所有国家和地区,奥登、叶芝、聂鲁达、庞德等一大批诗人都用十四行诗体进行过创作。当代美国诗坛中仍不乏对十四行诗青睐有加的诗人,如詹姆斯·赖特、丽塔·达夫等。
吴笛教授总结道,十四行诗产生于古罗马,其首创者是卡图卢斯,而意大利十四行诗的繁荣是这一诗体在传播阶段的演变和衍生因素,之后数个世纪中,十四行诗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同样是其传播和衍生因素的延伸。十四行诗这一古老而经典的诗体历经沧桑,经过长时间的传播和锤炼,已经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它曾经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诗坛巨匠,同时也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对于如此重要的艺术形式,对其生成源头的考证应该是不可忽略的,对卡图卢斯的贡献也应充分肯定。
讲座的提问交流环节气氛活跃,杨建教授提出,十四行诗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以外,是否有外来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吴笛教授首先指出了西方十四行诗和中国古代十四行诗的关系,他认为,要判断东方文化对十四行诗的演变是否起了作用,还需更进一步的考证性研究。罗良功教授呼应了吴笛教授的陈述,认为当代诗人运用诸如十四行诗等古老的诗体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
苏晖教授最后总结道,吴笛教授的讲座细致深入地阐述了十四行诗的源头、生成语境及发展演变问题,无论是从学术观点还是从研究方法和路径方面,都使人深受启发。首先,从研究视角而言,吴老师的讲座启示我们可以跳出文本研究的局限,从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出发去研究经典作品,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其次,吴老师的讲座使我们对于文学经典有了新的认识,即文学的经典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对经典的探究和阐释史是文学不断深化的发展史,这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第三,吴老师对学术问题的深入探究精神也非常值得敬佩!虽然学界一般都认为十四行诗的鼻祖是彼特拉克,但吴老师的研究正是从大家取得共识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剥茧抽丝、追本溯源、追根究底的研究,得出了创造性的结论。这为后来者从事文学研究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