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叶佳欣 苏昕怡)2021年10月10日,我中心“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阐释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举办了一场以“跨学科视域下先唐的知识、思想与文献”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赵益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曹建国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胡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未沫副编审、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学谦助理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与研究所韦胤宗副研究员、湖南大学文学院翟新明副教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卫副教授与文学院十余位学者皆参会。
在韩维志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始。文学院副院长李遇春教授致辞,代表我中心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随后,青年学术团队负责人付林鹏副教授再次表示对诸位学者的欢迎,还介绍了团队的现状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希望积极地调整研究方向,关联学术内容,在尊重学术个性的同时形成学术合力,争取在国内青年学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希望在新的团队管理模式下,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调动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让所有的团队成员得到锻炼和提升。最后,付林鹏对学院领导的支持表示感谢。
本次会议共分三场:第一场以“早期中国的思维、话语与文本”为主题;第二场以“中古文献研究的新视野与新领域”为主题;第三场以“思想信仰与文本生成”为主题。
第一场,曹建国围绕“孟子‘《诗》亡《春秋》作’”这一问题进行主题发言,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包括:何谓《诗》亡、《诗》亡于何时、《春秋》何以续《诗》以及孔子何以为“圣王”,并且对《孟子·尽心下》中“五百年”这一数字的知识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随后,刘未沫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议。接着,刘未沫以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为中心,梳理了秦简的内容并谈到了处理问题的角度,重点讨论了早期中国思维中以“度”为旨归的音律数和以“岁”为旨归的历法数。随后,张卫在《儒家“藏礼于器”观念的伦理审视——以传统建筑为例》的报告中,围绕现代技术中“道德物化”的观念与传统文化中“藏礼于器”的观念展开发言。接着,付林鹏通过对早期乐论话语的梳理,讲解了早期乐论的言说主体、言说场合,讨论了“乐以成政”的问题。王海龙的报告题为《中国古代“比象”思维的历史发生学路径探究》,围绕中国古代的比象思维集中讨论了“比象”与四方四时、原始巫术的关系。最后,在圆桌会议中,大家围绕“解析几何与数的关联性”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第二场,赵益作了题为《形制与意义——古典文献研究的新视野与新领域》的主题发言。提出在古典文献的新方法与新领域中形制研究的重要性,形制可以影响读者理解文本内容,并列举诸多文献资料,透彻地讲述了形制的界定与重要性。随后于论坛中,张学谦发表了题为《东汉图谶的结构与篇目——兼论谶纬的断代标准》的论文。重点提出在断代时要重视三字篇名的情况,加以结合细读文本考其是否存在偏于后世的内容。翟新明作了题为《〈七录〉总集、杂文二分及其集部文体学价值》的学术报告,从目录学角度考察总集的发生以及转变,从文献著录推究界定《七录》总集部、杂文部的文献观念,探究目录学中集部对文体学的价值。最后,韦胤宗进行了题为《中古写本之字体及其在宋元刻本之延续》的报告,向与会师生展示了大量写本中的字样实证,详细论证了雕版印刷术字体面貌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前代的继承性。
第三场,胡鸿以《寇谦之的密码》一文作为主题发言,论述了寇谦之安排老君降临日、李谱文降临日的逻辑。针对文章的相关问题,赵益予以评议。接着,王楚介绍了论文《略议〈文选〉体数与佛教“三十七道品”之关系》,谈到了问题发现的来源以及萧统是否接受神秘数字传统。胡鸿对王楚的巧思与新意予以肯定,并补充了文章其他可供引证的材料。何安平论及《茅山道教与顾况及其诗歌》,从顾况生平切入又重点分析了诗歌情况。该部分最后,赵益主持了圆桌讨论,学者们就“寇谦之早期带有编造成分的经历如何进入史书”“‘杂’与‘集’的概念界定”等问题再次展开热烈的讨论,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和活力。
会议末尾,林岩予以闭幕致辞,他对拨冗前来参加会议的诸位学者再次表示感谢,并提出三点总结:首先是本次高质量的讨论开阔了视野,年轻团队以开放的、跨学科的模式拓展了新的议题,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其次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分段安排与轮值的评议环节,令会议小型化且更有针对性;最后提出佛道文献能为中古时期的研究提供新视野,在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中当以文献作为最原始的出发点。此次“文本世界的内与外”青年学术工作坊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