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通讯员 刘兮颖)20211016-17日,“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重大伦理问题,为建构新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新思想与新方法。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世界100余所高校的近50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会主题开展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交流,共襄学术盛宴,线上直播参会者愈万人。此次会议共有16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专家做主旨发言,并设有24个分论坛和一场专题论坛,讨论议题涵盖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经典重读、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工智能文学、后人类文学、人类纪文学、科幻文学、科技文学、数字人文等方面。

我中心《外国文学研究》杂志顾问、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特聘教授聂珍钊,《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苏晖教授,副主编、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杨建教授、编辑部主任刘兮颖教授、黎杨全教授、杜娟教授,以及外国语学院李俄宪教授、何卫华教授、陈西军教授等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硕博士研究生共计21人参会,华师师生总共主持并参与了14个分论坛的发言与讨论。

《外国文学研究》的四位外籍编委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大会发言,他们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荣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弗拉迪米尔·比提,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居里·塔尔维特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院士加林·提哈诺夫。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尚必武亦做了大会发言。

苏晖教授做了“伦理批评的情感之维”的重要发言,她指出,随着21 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中外伦理批评的对话已经展开,需要进一步在多元化的理论格局中发展中国特色的批评理论。苏教授从情感维度探讨伦理批评,在梳理中西伦理批评史和伦理学史上理性与情感之争的基础上,评述以伊格尔顿、努斯鲍姆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理论家对于伦理与情感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就中国学者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话语体系中关于“道德情感”的阐发与批评实践予以深入探讨。

闭幕式上苏晖教授代表研究会向各位专家以及为这次会议提供服务工作的师生表示了衷心感谢。她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表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研究深入,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作为中西学术交流桥梁与伦理研究平台的重要意义。最后,她代表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宣布了组织机构调整事宜,并宣布聂珍钊教授当选为新一任会长。

新一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聂珍钊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简短有力的总结,感谢专家学者齐心构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共同体,使文学伦理学批评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他盛赞本次会议组织周密、稳妥有序,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为今后的线上学术会议树立了标杆。最后,他再一次对主办方、承办方及其团队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对下一届会议表示了期许。
   
会议在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相约广外的约定中顺利落幕。本次会议以AI时代为背景,以伦理批评为导向,汇聚全球学者,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愿景与蓝图。在各种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诸多伦理问题的背景下,与会学者针对伦理困境,展开积极探索,共议前沿议题,构建伦理体系。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明确了在科技发展中坚守伦理维度、在文学研究中坚持伦理价值的构建思路,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指明了方向,并将有力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