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郑伊翔 唐晓静)2021年10月23日,“文本世界的内与外”青年学术工作坊系列活动之“磨砻琬琰:唐宋石刻研读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成功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由文学院“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阐释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主办,主要关注唐宋石刻史料的释读与研究。本次会议邀请的外校学者包括:浙江大学冯国栋教授、陕西科技大学马立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孟国栋副教授、河南大学仝相卿副教授、山东大学孙齐副研究员,我校文学院林岩教授、罗昌繁副教授、何安平老师参与学术研讨。此外,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陈文龙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启玮老师、我校文学院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部分老师参与了此会。
在林岩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徐福刚致辞,并向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向各位学者介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阐释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随后,此次会议筹备者罗昌繁副教授进行了发言,罗老师简单介绍了青年团队的成员,并对各位学者拨冗前来表示感谢,并介绍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论学取友、互相切磋,坚持“小型原则”,充分讨论每篇论文。最后,罗老师还对学院领导、林岩教授、学术团队和与会同学表示感谢。
本次研讨会共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唐代部分由浙江大学冯国栋教授主持;下半场宋代部分由山东大学孙齐副研究员主持。
上半场是唐代部分,马立军老师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唐代“亡宮”墓志的考察数量与对象都存在着可供拓展之处。在对“亡宮”墓志进行统计研究后,马老师认为志主大多非底层宫人,并讨论其墓志撰文、书丹、刻石诸环节。评议环节,孟国栋老师认为这是细致严密的研究,并提出安史之乱后出土“亡宮”墓志数量减少,是否与朝廷财政困难有关?罗昌繁老师赞同论文中的观点,尤其认为在“亡宮”墓志生成中,丧家因素的缺位很大程度上使得撰文更加随意,这一论点颇为精彩。
孟国栋老师的报告中,围绕唐代石刻合撰现象,还原唐文创作的原始样貌。唐代一些墓志中的志与铭是由两位撰者完成的,志文和铭文的文体形态区别明显。孟老师接着讨论合作撰文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反观传世唐文。评议环节,马立军老师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选题,并指出合作撰文应该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孙齐老师则就论文的细节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孙齐老师以唐开元十三年所立“光业寺碑”为考察对象,复原碑阴内容,并以此碑题名为基础,展示了附近村落的详细情况。评议环节,马立军老师赞赏孙齐老师论文体现的价值和新意,并就文中一些细节性的时间、地点以及光业寺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孟国栋老师则就乡村社会史等问题与孙老师展开讨论。在上半场的圆桌讨论中,学者们就“乡村寺院如何与民间产生联系”“墓志生产的丧家因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下半场是宋代部分,仝相卿老师以宋代墓志中一个独特的“变例”引出“一人二志”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墓志铭生产过程的多方面探讨。评议环节,罗昌繁老师建议增加部分材料的引用,并对文章的合理推测做了充分肯定。何安平老师认为这是很精彩的个案研究,并提出墓志文本或许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罗昌繁老师作了有关《元祐党籍碑》的发言。论述了不同的政治语境下拥有黑、白名单两种属性的《元祐党籍碑》,名单对于党人及家族成员的仕途、学术、交游诸方面造成了一系列影响。评议环节,仝相卿老师与何安平老师对党人家族衰落之因进行了补充,认为科举、战乱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随后,何安平老师做了有关《朱自英碑》与道士朱自英生平经历、信仰的报告。何安平老师从茅山道士朱自英个体的角度切入,考察真宗至仁宗时代政治与宗教的关系。评议环节,仝相卿老师与孙齐老师提出宗教文献要与史书进行详细对读等意见。圆桌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科举的社会流动性”“如何利用宗教文献”“乡村社会史”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在最后的会议总结中,冯国栋教授肯定此次会议的成果,认为当今学界集中讨论问题的机会非常难得。他提出,石刻文献作为一个特殊的文献群体,研究者们应该怎么去使用、去甄别,也是学界当下需要面对的问题。冯国栋教授认为石刻文献最大的特性是“物”性,是人文化的“物”,也是围绕着“人”的“物”,石刻文献的研究还需深入。
林岩教授感谢罗昌繁老师和文学院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为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他指出大家都是本着对学术交流的渴望来参加此次会议的,这种小型的工作坊、研讨会,是学习相邻学科知识的绝佳平台。林岩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展现了学界新的动向:墓志的生产过程、集本墓志和拓本墓志的差异性、墓志文体、石刻文献重构地域社会等等。至此,“磨砻琬琰:唐宋石刻研读工作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