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汪世洁 宋时雨)12月4日,“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民族院校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湖北民族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文艺学学会主办,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省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全省二十所高校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共同探讨了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相关学术问题。
湖北省文艺学学会会长胡亚敏教授致辞
开幕式由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御娇主持,湖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祝建波教授致欢迎辞。祝建波教授向线上线下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湖北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祝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将推动该校文艺学学科乃至整个文科学科的发展。湖北省文艺学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代表学会致辞。她首先向承办本次会议的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表示感谢,并对年会主题做了说明。胡亚敏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有三个关键词: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民族院校学科建设。这个“新”体现为“新话语”“新技术”和“新学科”。文艺理论研究的魅力就在于不仅具有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与时俱进的前沿性。在谈到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时,胡亚敏教授指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杨光宗对学院的师资情况和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与会学者在云端合影
大会发言上半场由刘月新教授、冯黎明教授主持和点评。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的五位学者聚焦现实问题,探索前沿理论,充分展示了湖北省文艺学研究的风格与理路。他们或从中国文化元典出发,探求关键词研究的理念、范式和进路;或立足《共产党宣言》文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构;或以他性意识、主体边界为切入点,展现了巴赫金表述诗学的相关内涵。大会发言下半场由高文强教授、吴艳教授主持和点评。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的五位学者立足传统,展望未来,研究内容上至魏晋,下至“互联网+”时代,体现了多元化、宽领域的研究特色。他们或以《文心雕龙》为中心,探讨其版本与功用;或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楬橥其文学形象与时代特征;或探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如何改变文艺研究的面貌。
魏天无教授作了题为《价值与路径:<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大会发言,认为重审和再释《共产党宣言》,可从源头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解世界文学格局的变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构。
魏天无教授作大会发言
下午,与会学者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从多个维度对当下文艺理论研究与民族院校学科建设进行思考与争鸣,展现了广博的研究视域和关注现实的特点。
徐敏教授作了题为《激发、交互、提升——“文学批评”三阶式混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发言。她指出“文学批评”课程以“着眼学生发展、提升学习成效”为理念,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构建了普遍适用于人文学科的“模仿-运用-创造”三阶式混合教学模式。
刘涛副教授作了题为《论钱锺书的文学语言传达观》的发言,认为钱锺书剖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意、物、文(言)”三者的关系,强调了文学中的言意关系的特殊性;剖析了“心、手、物”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语言传达与艺术技巧的重要性,指出文学创作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得心之难,而是应手之难。
颜芳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与话语生成——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的发言。她指出胡亚敏教授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旨在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对“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标志性概念和文学与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的价值判断等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做出了“中国形态”的阐发与新释。
王海龙老师作了题为《“比象”探源》的发言。他指出中国的比象思维是一种直接性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以直观的方式来把握天地万物,并且将人事与自然相关联,力图寻求天地万物对人的意义。比象源于比天,却不限于比天,而是从对天和道的认识出发,由原始巫术的比神发展为礼乐文明的比道,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李远老师作了题为《走向统一的“力”与“德”:荀子“力”思想研究》的发言,认为荀子继承了孔子、孟子的“力”思想,但荀子更进一步,直接将“力”视为“仁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从而消解了二者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无论是对“群力”“个力”的探讨,还是对孔孟诗教之“力”的继承与拓展,均体现了荀子文学思想中“力”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我中心教师作小组发言
大会闭幕式由胡亚敏教授主持,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何荣誉作了系统的大会总结,武汉大学李建中教授作了民族高校文艺理论学科建设主题发言,指出民族高校应当具备“民族意识”“地方意识”“团队意识”“平台意识”,学会秘书处徐敏教授汇报了本年度学会工作。下届年会承办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院长何世龙表示将举全院之力,将下一次年会办好。最后,主持人宣布大会闭幕。
会议闭幕式现场
湖北省文艺学学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年会,这离不开全省师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全省各个高校的支持,彰显了湖北省作为文学理论大省的实力。本次会议对一系列文艺理论研究问题作出了新的讨论,对民族高校学科建设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意义深远,影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