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宋时雨)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确定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39个,其中课程(群)教学类237个,我中心胡亚敏教授牵头申报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建设。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扩大信息化教研辐射与示范作用,4月21日晚上,文学批评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启动会议在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成功召开。本科生院副院长胡中波、文学院王洪涌副院长、高等教育出版社罗京、我校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及团队成员、西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和长江大学的负责人、成员老师,等共计20余人线上参会。会议由徐敏教授主持。
虚拟教研室带头人胡亚敏教授首先对参会的外校成员表示欢迎,就2022年3月1日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培训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的讲话进行了传达,并谈了自己的体会,具体包括虚拟教研室“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开展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内涵、试点建设等内容,随后结合《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推荐表》的主要版块进行了讲解,如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的合作单位情况、建设特色、预期成果等,为教研室全体成员勾勒了教研室发展的基本蓝图,明确了虚拟教研室未来建设的预期目标。
我中心李远老师对其他虚拟教研室建设中可借鉴的经验进行了主题汇报。他从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基本介绍、建设框架、建设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指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框架包括团队建设、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内容建设四个维度,并结合计算思维导论课程虚拟教研室、“设计+X”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虚拟教研室、工程图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三个具体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后续建设提出建议。
我中心徐敏教授就《文学批评》课程混合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主题发言。她结合自身多年《文学批评》课程混合教学中沉淀的经验,围绕《文学批评》混合教学的背景、实施、反思与展望三个方面展开分享。徐敏教授在分析《文学批评》课程定位及教学难点、教改目标的基础上,介绍了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为核心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如通过perusall阅读平台对学生文献阅读进行可视化分析,有效构筑多层次交互的小组学习共同体等。最后,徐敏就教改实施后学生学习意愿的提升、协作能力的增强等可喜变化对混合教学进行了展望。
我中心王海龙老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课程的基本建设情况。他具体介绍了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课程”的专题资源建设概况,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阅读资料、作业习题等线上资源。同时,王海龙结合近年来《马列文论》等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对虚拟教研室未来的建设进行了构想,提出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建议。
随后,教研室成员自由讨论,积极献策。西藏大学全培、青海师范大学马都尕吉、长江大学肖祥、贵州师范大学周晓露、长江师范学院胡俊飞等老师纷纷结合自身对虚拟教研室的理解,未来建设中的困惑、实施建议等进行了踊跃交流。我院苏晖教授、黎杨全教授、杜娟教授等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教学领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高等教育出版社罗京、我院王洪涌副院长对虚拟教研室未来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回应,如专业主干课与非主干课的融合、线上资源建设中的版权保护、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知识点裁选等等。通过线上研讨、深度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思路,为后续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院胡中波副院长总结发言。他表达了学校对文学批评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祝贺与关心,指出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是一个共同教研的好平台、建设虚拟教研室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好机遇,全体教研室成员也是共同交流的好朋友。并对教研室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指导:一是进一步完善平台资源共建与共享,二是加强对平台数据的应用与研究,三是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转化,四是推进教研成果的可视化。
最后,徐敏教授作总结陈词,再次对各位教师积极参与虚拟教研室活动表示感谢,号召大家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至此,建设启动会议圆满结束。
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以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教研室为主干,联合西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和长江大学等5所中西部高校教师共同组建。教研室以文学批评为纽带,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为龙头,将当代文学批评、新媒介文艺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和民间文学批评等特色课程关联起来,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各有分工的课程群。教研室长期致力于文学教学信息化建设,拥有多门成熟的在线课程,建有视频、课件、试题库和文献资料等多种信息化资源,并已被中西部数十个高校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