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顺利召开

(通讯员 边文君)2022年11月5日至6日,“第十一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IAELC)、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新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新思想与新方法。

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奥地利、韩国、以色列、斯洛文尼亚、菲律宾等多个国家的260余所高校的8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互动,线上直播参会者更逾4000人。大会邀请了16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分五场进行主旨发言,另设53个分论坛,讨论的议题涵盖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话语构建与批评实践、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经典重读、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诗歌研究、小说研究、族裔文学研究、科幻文学研究、儿童文学研究和文学命运共同体研究等,本次会议以全球新局势为背景,以伦理批评为导向,汇聚全球学者,凝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研究的前沿话题和未来的研究前景。

我院《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苏晖教授做了大会主旨发言,并召集和主持了分论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杨建教授参与发言。此外,黄晖教授、刘兮颖教授、杜娟教授和王树福教授也都分别组织和负责了相应的分论坛。我院十多名硕博士研究生也积极参会并发言讨论。

在5日下午的第四场主旨发言中,苏晖教授做了题为“‘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的重要演讲。苏晖教授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人类文明三阶段论的视域出发,将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苏教授指出,“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不仅由于科学选择的主体仍是伦理的人,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且科幻作品对科学选择的想象性描绘亦在伦理选择的视域中展开。同时,科学选择亦对伦理选择主体提出了诸多挑战,不仅违背了伦理选择主体的自然禀赋,侵犯其自主权、知情权和隐私权,而且有可能构成对其生命和尊严的伤害,加剧伦理选择主体的分化与不平等,导致科学人与伦理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并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苏教授认为,面对一系列科学选择带来的挑战,人类应坚持以真-善的伦理价值取向引领科学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这既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分论坛于5日上午展开,各个小组的讨论精彩纷呈。我院多位教授召集并主持了不同议题的分论坛。由苏晖教授组织的第25分论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吸引了来自中国、韩国和英国的20多位学者进行论文报告和交流讨论。该分论坛聚焦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通过梳理中外伦理道德批评的理论谱系、术语以及核心命题,开展伦理学批评与古今中外学术对话的争鸣。其中,杨建教授以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为切入点,阐释了美学与伦理学的矛盾冲突以及如何寻找二者之间平衡的重要议题,她指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对传统艺术道德观的背离,成为现代主义艺术道德观的先声。

黄晖教授组织了第41分论坛“非洲文学的伦理批评”,来自国内多所大学的学者主要聚焦于新晋诺奖获得者古尔纳,展开热烈讨论,讨论主题包括《天堂》中的伦理选择、《赞美沉默》的讽刺艺术与共同体想象以及《海边》的记忆叙事伦理等,充分发掘了古尔纳作品的伦理价值。刘兮颖教授召集并主持的第19分论坛“文学伦理学批评与20世纪英美小说研究”聚焦20世纪英美小说研究中的伦理表达。其中刘兮颖教授深入探讨了《修配工》主人公的创伤记忆与共同体形成的关系。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文学地图学等跨学科视角,探析了一系列英美小说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V.》《黑水》《多亚》中的伦理问题。

杜娟教授负责第9分论坛“类型小说的反类型化叙事与伦理功能”,其中来自南京大学的学者张远以科幻小说《移魂有术》及由此改编的科幻电影《缉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了近未来世界生物科技的发展,如记忆移植技术的极端使用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犯罪、伦理、道德等问题。王树福教授召集并主持了第45分论坛“俄罗斯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其中王树福教授聚焦契诃夫独幕剧中的伦理选择与幽默诗学,指出契诃夫独幕剧以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选择为情节手段,以自由主义和人道关怀为人文基调,以庸常生活的幽默质朴为诗学表征,以启蒙理性与个性自由为诗学理念,形成一种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并置的幽默诗学。

大会闭幕式于6日下午4点举行,苏晖教授代表下届年会主办方祝贺本次年会的圆满召开,随后她宣布第12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年会将在华中师范大学盛大召开,并感谢学会对我校的信任和支持。她分别用“20”和“120”两个数字将两个重大活动进行联结:2023年是“文学伦理学批评”诞生的第20年,同时也恰逢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下一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年会能够在美丽的桂子山上召开,回到它的启航之地,必将是一件十分令人激动的盛事。在说明下一届年会主题“文学伦理学批评20年:回顾与展望”的相关议题之后,她还亲切介绍了我校120周年校庆计划开展的系列活动,热忱欢迎大家2023年相聚武汉,相聚桂子山,期待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继续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