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通讯员 苏学林 董旭)2022年12月3-4日,第三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云集众多国内知名的学者,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外传播”两个重要议题展开全方位的探讨。
大会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良功院长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彭南生副校长发表致辞。彭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语言文学作为华师三个一流学科之一,搭建了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学科教学平台。苏晖教授主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正是人文学科科研创新的典型范例,该项目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符合现代社会建设的需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苏晖教授及其所带领的团队在文学伦理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贡献,认为此次研讨会体现了华师文学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展示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积极形象。苏晖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具有典型跨学科特征,希望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能够在多学科的思想融通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本次会议共分为专家主旨发言和分论坛讨论两个研讨环节。
专家主旨发言环节邀请了六位国内知名的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阐释了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语言生成论,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斯芬克斯因子”概念进行了溯源和阐释,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探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资源研究的问题域,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论述了叙事伦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交融互鉴,武汉理工大学李银波教授剖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英传播的创新属性,华中师范大学付林鹏教授以《诗大序》为研究范例分析了儒家诗论何以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专家主旨发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杨建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茂生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主持,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教授对发言专家们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和进一步阐发。
分论坛讨论环节在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其中,第一分会场紧密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中国理论资源研究”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外传播研究”两个重要议题展开交流,第二分会场主要探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西方理论资源研究”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溯源与阐释”两个重要议题。50余位学者不仅从中国和西方的理论脉络中发掘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而且深入挖掘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追踪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对外传播与接受的途径,展现了一如既往的学术热情和耳目一新的开拓精神。
大会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黄晖教授主持,刘兮颖教授作大会总结。刘兮颖教授指出,本届论坛一共有来自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场学术盛宴,大家的发言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信。与会学者以各自的学术专长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向纵深拓展开来,既有中国理论资源的深度开掘,也有对于西方理论资源的求本溯源,在融会贯通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观照,体现了系统性、理论性和批判性的融合,为构建多元对话的文艺批评新范式作出了贡献。最后,苏晖教授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既是苏晖教授所主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重要一环,也为文学伦理学批评领域的代表性学者研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以习总书记提出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来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于建构原创性理论的巨大热情,对于文学批评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