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议顺利举办

(通讯员 卢琼 杨浩然)6月9日上午,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舜、文学院副院长王洪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相关课程负责人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带头人胡亚敏教授主持。

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带头人胡亚敏教授主持会

会议伊始,胡亚敏教授向参加会议的学院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感谢,并对本次会议主题作出说明。本次会议主要是总结虚拟教研室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并探讨下一步工作规划。胡亚敏教授针对去年虚拟教研室建设工作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建设以课程为中心,打造精品批评课程,突出课程设计特色与关键词;二是规划以落实为标准,各位老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与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当下可行性,将课程设计与经费使用有机结合。胡亚敏教授指出,成绩绝非一蹴而就,建设要从长远着手,从实处入手,争取在未来四年内取得突破性成果。

胡亚敏教授提出总体要求后,参与课程建设的老师们分享了相关课程建设经验。

李远老师作了题为“见贤思齐,同力协契:全国其他虚拟教研室建设方案与成果介绍”的发言。在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李远老师提出关于知识图谱建设与运用、新形态教材设想和虚拟教研室组织建设等三方面的思考,为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下半年的工作开展做好积极准备。

徐敏老师汇报了开发使用线上教学平台IRIS的内容经验。徐敏老师指出,在课前阅读环节运用IRIS平台,能够对学生文献阅读进行可视化分析,平台设置评论互动功能,有效构建多层次交互的小组学习共同体。徐敏老师认为IRIS平台投入教学实践已见成效,未来将在《文学批评》课程中投入使用IRIS平台。

万娜老师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她先论述了课程的总体建设思路,即聚焦课程主题与优化课程框架,在建设中重马克思主义问题域、重经典文本阅读、重批评方法实践。接着她提出整理汇编每学期学生研究学习中的优秀批评方法案例,并纳入虚拟教研室资源建设之中。万娜老师表示将采用微课形式丰富教学实践,并预计于近期完成微课脚本设计。

王海龙老师做了题为“马列文论课程建设计划”的发言。他提出要注重交互与融合,今年拟邀四位校外专家进行马列文论相关专题讲座分享。王海龙老师指出要将马列文论微课视频录制精细化,以关键词展示作为微课制作切入点和学科框架连接点。在此基础上,王海龙老师对马列文论经典作家及文本梳理、课程专题研讨展示以及优秀作品集编等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构想,为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后续建设提出建议。  

李远老师、徐敏老师、万娜老师、王海龙老师作主题发言

刘涛老师的发言主题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工作计划”。他提出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共建一门实体课程的课程目标。接着他分享了当前课程的建设情况,目前已完成近现代文学批评文献资料库建设、资料库相应目录编制和课程大纲制定。随后,刘涛老师提出未来工作计划,预计今年内完成课程讲稿撰写、争取完成一半的教学PPT制作、补充文献视频和讲座资料、制定课程视频以及建立课程团队。刘涛老师构想将课程视频上传至B站、喜马拉雅等平台,提高虚拟教研室课程成果推广度。

窦金龙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课程建设阶段汇报”。他先具体介绍了五门实体课程建设情况,并将其整合成三门虚拟教研室课程和一个学生活动单元。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全方位、多样性需求,重师范院校特色、重经典精读、重学术热点、重研讨实践。

颜芳老师作了题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课程建设规划”的发言。颜芳老师介绍了课程设计时坚守的两个特色:一是重视西方文学批评与中国化的结合,二是重视西方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她指出在课程教学中重东西方文论对话、重二级学科间的结合、重文本精读梳理、重贴合学生兴趣。颜芳老师也对使用课前阅读软件、构建知识谱系、提高互动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构想,为未来课程教学设计制定可行方案。

苏晖老师从“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举办情况总结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建设情况与工作计划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一方面,论坛激励了青年学子们的学术创新,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共进,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的教学课件制作和教学视频录制已经基本完成,并将继续完善、补充课件和课程录像等资源。苏晖老师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积极沟通,将共同制作高教书院“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频课程。“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声书系列建设也已提上日程,将进一步丰富虚拟教研室课程数字化资源类型建设。

张静老师的分享主题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课程建设情况汇报”。她指出目前已完成课程内容建设工作,主要以多种批评方法和关键词专题探索民间文学资源。随后,她提出结合硕士和本科相关课程,运用读书汇报、小组研究、经典改写改编、研究论文等形式,实现与虚拟教研室的互动互补。在本年度工作计划中,张静老师预计增加四个专题的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学生优秀习作整理,结合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刘涛老师、窦金龙老师、颜芳老师、苏晖老师、张静老师作主题发言

胡亚敏教授表示,未来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要以立足中西部为基点,坚持以课程为中心,以课程内容为核心,让桂子山精品中文课程走进中西部院校,推动中西部院校之间教育资源连接,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胡亚敏教授认为数字人文的特点在于交互性,虚拟教研室建设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对话,而且要使数字具有人文色彩,应当注重形式的活泼生动与恰当使用,让课程成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真正贴合教学群体需求。

文学院王洪涌副院长分享建设体会

文学院王洪涌副院长分享了关于虚拟教研室建设情况的体会并对关键问题作出回应。她指出要积极学习其他虚拟教研室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如制度建设、明确分工、知识图谱建设等。她认为要加强中西部协作,做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工作。接着她提出要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知识点间连接的问题,如要聚焦课程建设特色,选定课程设计抓手,辐射整个团队课程建设。

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舜讲话

会议最后,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舜讲话。他表达了对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情况的肯定与关心,并对虚拟教研室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指导建议:一是突出文学批评课程教研室建设特色,立足于中西部,注重与中西部院校间的平台共建与资源对接;二是探索课程目标群体的新形态、多形态需求,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注重课程打磨,满足多样化培养方案;张书记指出要与时俱进,注重数字化、信息化教学建设,推动教研成果建设与教研室发展进步。至此,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议圆满结束。

参会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