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岁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年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9月15日,由我院教授王泽龙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结题鉴定会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李琼、副校长彭南生出席。专家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
彭南生简要介绍了我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概况,阐释了近百年中国社会变革与中国新诗嬗变的共同历史环境。彭南生表示,现代传播接受从多元渠道开通了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成为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品格、形成现代诗歌丰富形态的重要动因与思想资源,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学界深入考察研究中国现代诗歌提供了文献资料与学术资源。衷心感谢国家哲社办、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规划办长期以来的帮助指导,恳请各位专家对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李琼表示,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由王泽龙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重大项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检视了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经验教训,在思想和艺术层面探讨了中国现当代诗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了中国近百年新诗传播接受史中现代诗学与革命诗学的宝贵经验。重大项目形成了研究著作丛书、文献资料集成与数据库三种形态的体系化成果产出,为新诗领域提供了本体诗学与百年新诗传播接受特色研究的荆楚智慧。
会上,课题组首席专家王泽龙教授汇报了项目完成情况。专家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宣布了评价意见,该项目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和实际价值,不仅对中国新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有深入的推进,同时紧紧把握住传播与接受这一视域,对中国新诗传统的动态建构给予了积极的探讨,体现出了学术担当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