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在武汉举行

9月16-17日,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与研究单位、国内20多家学术期刊的19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京都女子大学、日本西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的学者,澳门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中研院等港澳台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新华文摘等多家学术期刊的专家。

专家学者们就中国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中国新诗与外国诗歌传统、中国现当代诗学与中外诗学、新诗史问题研究、新诗创作与中外诗歌传统以及传播视野中的新诗及其研究等诸多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夏立新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他们长期以来给予我校人文学科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王泽龙教授领衔的中国新诗研究队伍,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阵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时至今日,中国新诗已走过百年历程。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认清未来发展方向,时刻要求我们重新思索中外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意义,重新审视中西诗学传统与五四以来新诗的关系,深刻把握传统与变动,共同推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也共同构建中国近代文学的典型。当代文学不仅要继承古典文学的传统,还要继承五四新传统,但对于传统的继承不是互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发掘传统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的资源,与古为新,对传统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与融合。诗学问题常说常新,新诗在思想、审美形式的嬗变与创新过程中,全方位印刻着深刻地中西诗学传统的烙印。总结新诗百年的经验教训,探究中国新诗与古代外国诗歌丰富复杂的关系,反思传播接受视野中的新诗及其研究是我们当前新诗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进中国现当代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

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名誉院长谢冕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正是黄鹤来归、莲藕成熟的季节,朋友们来自大陆各地、海峡两岸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相聚武昌桂子山,参加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中国新诗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它一方面坚持中国诗歌的千年传统,一方面向世界诗歌寻求新的启蒙和启发。我们新诗要发展既要继承我们伟大的千年诗歌传统——诗言志,还要向世界上进步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学习。新诗的传统向世界学习是多元的,浪漫派、现代派、象征派都要学习,不能定于一尊;新诗向旧诗学习,但是新诗不能变成旧诗。王泽龙教授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开阔的视野,使得我们在寻求新诗的进步发展当中找到新的依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今天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近年来,规模如此之大、话题如此宏阔的重要诗歌研讨会是不多见的。华中地区历来有着诗歌的深厚传统和诗歌澎湃的激情,武汉一直以来是新诗及其研究的重镇和高地,有传统、有历史,还有一批始终热爱诗歌及其研究的诗人与学者。先生们为新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王泽龙教授等学者的手中,他们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严谨、刻苦、执着而热情,不断把新诗研究推向新的更高的境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致辞:文学院是华中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在我院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积累了较厚重的办学底蕴,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术传统。我们学院语言与文学专业齐头并进,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理论批评双向发展。在中国新诗经历了百年历程之后,系统研讨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是为了从新诗发生发展的中外诗学源头及传播接受语境,深入检视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总结新诗变革的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当下新诗创作实践与诗学建设提供参照,推进中国现当代诗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我们今天谈论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问题,应在文体性、审美性、文化性的动态建构中,探讨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多向度的传播语境与复杂关系。我们相信,这次会议今天将会以更宏阔的现代视野,观照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

我中心王泽龙教授指出:在中外文化的传承中,要正确理解新旧文化的既矛盾又兼容的关系。五四以来的新诗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现代转化,是中国诗歌的开放性新形态,今天的新诗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吐故纳新,这样中国诗歌文化长河才会生生不息,气象永新。

本次论坛云集了四代新诗研究学者,多维探讨了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的传播语境与复杂关系,进一步打开了新诗研究的视野,为增进交流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也有效地推动了此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来中国新诗研究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