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两汉的经学与纬学”学术工作坊召开

(通讯员佟子璇刘笠慧)9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两汉的经学与纬学”学术工作坊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FDBD

在我中心教授付林鹏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致辞,提出对纬书研究的三点建议,一是应该对诸多学术领域进行挖掘;二是要与出土文献、传统的文献考据训诂结合,实现方法上的探索和更新。三是纬书研究需结合思想史、学术史,形成一个框架。同时强调,本次会议的主题对研究中国的经学史、思想史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曹建国在发言中表达对了对学术工作坊的认可,肯定了年轻的研究力量。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经学研究、经纬关系、纬学研究、纬学作用等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经学研究专题由王炜教授主持。徐兴无教授作了题为《文王的正月还是周王的正月——<泰誓序>“一月”的背后》的报告,通过对《泰誓序》《公羊传》《左传》相关辞例进行考释,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上述现象背后的时代思想运动。曹建国教授进行评议。南京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刘雅萌作了题为《从“通义”到“正义”——汉唐经学阐释体制变革的一个观察》的报告,挖掘“通义”与“正义”两种经学阐释话语背后所反映的经学制度及其话语形式的发展与变革。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学者张甲子的报告《“五音”的音声属性与解乐构想》从不同角度诠释的“五音”的音声属性及对“五音”的解乐构想,对早期中国音乐知识中蕴含的数理体系进行探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学者王楚进行评议。

经纬关系研究专题由李梅训教授主持。王允亮教授在题为《由谶到纬与引纬释经——郑玄以纬注经再审视》的报告中,探讨汉代谶纬的起源和流变,对郑玄引纬注经的做法进行了评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梅训进行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赵培在《河内本<泰誓>所示<书经><书纬>关系论析》的报告中,认为河内本《泰誓》在汉代的入经及其后世的流传,使得《书经》与《书纬》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经传关系,展示了传统中国政治观念对经典文本系统形塑的一种模式。南京大学青年学者刘雅萌进行评议。付林鹏教授在其报告《从<乐记>到<乐纬>——<乐经>阐释文献的生成》中对《乐记》的文献生成及其不同传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乐纬》文献的生成及其与《乐记》的关系进行分析。王炜教授进行评议。

纬学研究主题由青年学者刘雅萌主持。武汉大学教授曹建国在其报告《绿虵考》中考辨了“绿虵”作为龙马称名的内涵,以及龙、马、龙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曹胜高教授进行评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炜的报告《先秦时期日常语境中鬼的形象》对先秦时人对鬼的认知和界定进行了深入分析。赵培进行了评议。李梅训教授《试论谶纬文献的杂学体征与内学本色》之报告谶纬文献四种体态之乱,以及内学本色,阐发了学分内外对道教、佛学、儒学、医学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付林鹏教授进行评议。

纬学作用专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编审赵培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曹胜高在其报告《由乐转礼:郊祀制度的乐制来源与礼制建构》中阐释了郊祀制度乐制来源根据的礼制建构,论述了由八节、八风和十二月令之间的变换表现出的上古时令制度的渐变情况。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允亮进行评议。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洪军作出题为《光武中兴:东汉主流政治思想的转型与道统重建》之报告,认为谶纬在汉代被赋予了政治统治的思想功能,有正当性及积极的一面。徐兴无教授进行评议。

本次会议所作之报告与评议讨论,体现了学者们对经学、纬学研究的深入思考以及具体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会议尾声,曹胜高教授作出总结:此次会议中提出的纬学概念,期待未来学者们继续研究,并将其作为知识史和思想史的史料,使之成为研究汉学的一次基础。至此,工作坊在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