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2010年获批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目标定位

    追求理论创新,通过总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提供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撑;强调批评实践,通过对当今文学创作特别是对湖北文坛发言,通过参与我省新闻、影视与出版等事业的建设,为湖北省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重视信息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资料数据库”等,为湖北省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化建设提供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加强各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势力量,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基地。

    二、人才队伍

    中心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人事编制,现有研究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人;50岁以上的16人,40-49岁的16人,30-3910人;博士39人,硕士3人。

    三、研究特色

    20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交叉,通过整合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新闻学等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同时聘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外文学批评比较研究、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湖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整体学术优势。

    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特色: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学术中的生长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回答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其次,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研究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研究与我国我省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文化政策建议。

    四、社会服务

    本中心积极参与湖北省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新闻与影视戏剧评论,不断密切与湖北作家、影视工作者、及艺术家群体的关系,对于他们的作品及时展开探讨,扩大其影响,总结其特色,发现其不足,共同探讨文艺发展的方向,在编写《湖北文学史》、研究湖北作家和批评家、新闻与影视评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中心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整理与开发。中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荆楚全书”的部分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与省林业厅、省诗词协会合作,编写“林海诗情丛书”,努力为建设文化湖北、生态湖北做出贡献;2013年牵头成立“光未然文学艺术研究基金”。

    本中心还积极为政府部门提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一些文化咨询与对策研究工作,如为武汉市委宣传部调研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撰写保护规划报告等。

    五、基地主任

    胡亚敏,女,19544月,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六、中心网站

    http://www.literarytc.cn

     

学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 学术动态
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议顺利举办

(通讯员:印征洋 唐俪玲)11月17日上午,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议在文学院举办,胡亚敏教授主持会议。会议通报了课程建设成果,研究了后期重点建设计划,讨论了中西部高校“新文科建设与文学批评的教学创新”研讨会的筹备情况。

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带头人胡亚敏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杨晓帆从微视频和工作坊两个方向介绍了“当代文学批评课程建设”的成果经验和未来设想。该课程建设了“语文微课系列”“文学地理系列”“热点述评系列”等系列微视频,通过打造系列主题微视频,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研一体、研学一体”。通过“名家讲坛”“作家进课堂”等特色工作坊系列实践课程,将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通过依托实体课程,开展学生活动的形式,合力打造各高校和地区的联合课堂。下一步,课程计划结合视频库、资源库,搭建平台;持续推进工作坊系列实践课程,建设武汉地区高校的联合课堂;集聚武汉地区的高校老师,以名师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发表的空间。

苏晖详细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数字化课程建设情况。该项工作集中在有声书与系列微课制作两大部分,目前部分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阐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经典文学解读的系列微课制作已经完成,与高教社联合制作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声书和高教书院“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频课程正在紧密筹备当中。

徐敏分享了“数字画布”教学技术,使用“数字画布”能够有效地呈现课程实践的完整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视化。“数字画布”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高效研讨—教师课后反馈”的统一。

张静汇报了“中国民间文学批评课程”的建设情况。该课程以“让民间文学回归文学”为基本方向,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第三期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心理分析批评与民间文学、女性主义批评与民间文学等。其次是课程资源建设,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学生的优秀习作,制作调查研究展示视频、经典文本讨论实录、经典文本改写改编和读书报告等。第三是建立民间文学经典阐释与批评工作坊,该项工作预计于11月底进行。据介绍,目前该课程已完成课堂讨论实录和微视频的部分制作。

文学院老师杨晓帆、苏晖、徐敏、张静进行课程建设分享

黎杨全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想法进行了汇报。他表示课程建设应当注重前沿性和课程深度,强调中国话语。在课程建设进度方面,目前已完成了部分课程课件和微视频的制作,接下来将继续完善术语阐释和文本解读等系列微课和微视频的制作,同时跟进制作系列工作坊,通过案例分享、协同教研、讲座沙龙等活动,丰富和完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发展。

万娜和王海龙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课程的建设情况。目前该课程已完成部分微视频课程,整理了优秀批评方法案例。下一步将结合虚拟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应用实践,对标课程建设,梳理课堂资源,提炼具体问题,评析典型案例,将学生学习实践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

文学院老师黎杨全、万娜、王海龙、刘涛、颜芳作主题发言

刘涛汇报了“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课程建设分为讲稿撰写、授课课件与微视频制作。下一步课程将进一步探索资源建设与技术赋能在教研课堂中深度融合的路径,继续更新和丰富文献资源库。

颜芳汇报了“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课程的建设情况。该课程将西方文论与中国化、当代化的结合,以关键词为抓手形成关键词群,进而形成知识树。课程尝试引导学生运用西方文论思考中国问题,在规律阐述、现实剖析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